北京延庆城区东南40余公里处,群山叠嶂,大庄科乡沙塘沟村静卧于燕羽山的苍翠怀抱。树影婆娑中,几位村民闲坐漫谈,脚边小猫舒展腰肢,一派恬淡祥和。
站在村口眺望,“平北红色第一村纪念馆”几个遒劲大字,与远处巍峨山势相互辉映。这片宁静的土地之下,深埋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光回溯至1938年寒冬,平北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这里悄然诞生,在漫漫长夜中播下革命的火种,于烽火硝烟中擎起一面抗战的旗帜。两年后,平北抗日根据地巍然崛起。
枪声远去,昔日战火早化作满山青翠。而那些浴血奋战的往事、军民鱼水的深情,仍在血脉与传承中熠熠生辉。
沙塘沟村俯瞰。(沙塘沟村村委会供图)
沙塘沟村的英雄广场。刘凤双 摄
深山藏火种
纪念馆中的斑驳油灯、泛黄地图和锈迹斑斑的土枪土炮,静静诉说着峥嵘往昔,仿佛将人带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驻村第一书记郑珊珊戴上白手套,小心翼翼地从展柜中取出那盏陶制老式油灯,说道:“这盏灯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它照亮过黑夜,也见证了平北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诞生。”
平北是平西挺进冀东的必经之地,早在卢沟桥事变之前,部分土地就已落入日伪手中。1938年10月,八路军第四纵队奉命从冀东撤回平西整训,留下一个排的战士及滦昌密临时政府工委书记刘国梁、县长张书彦等人,以沙塘沟、铁炉等村为基地,坚持开展抗日斗争。
“你看,这就是沙塘沟村村民张福、张朴,延庆地区最早的两名农村中共党员。”郑珊珊指向墙上的老照片介绍,1938年寒冬,刘国梁在沙塘沟村主持召开发展党员会议,批准张福、张朴二人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他们又陆续介绍本村的张瑞、张银、张殿、胡殿鳌等人加入党组织。“在那盏煤油灯的亮光下,他们在山坡上的一个石屋里,成立了沙塘沟村党支部,这是平北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
“那时入党有个说法叫‘捅胳肢窝’,谁也不敢明说,捅一下胳肢窝就表示同意。入党之后,上不能告诉父母,下不能告诉儿女,非常隐秘。”今年76岁的村民胡永旺是胡殿鳌之孙,儿时常听爷爷讲述往事。“爷爷说,当时大家是一门心思要把日军赶出家乡,党员们纷纷发动老乡缝衣送药、站岗放哨。”
沙塘沟村党支部的成立,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庆南山地区的影响,形成了以沙塘沟村为中心的红色抗日堡垒,为平北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1940年沙塘沟战斗的胜利埋下伏笔。
烽火铸脊梁
“走,带你们去看看当年战斗过的地方!”跟随村党支部书记助理郑国梁的脚步,记者来到位于村东侧的山头制高点。远眺四方,进村道路尽收眼底,一旁的战斗掩体静郑国梁介绍:“这就是当年的战斗遗址,战士们从这里居高临下伏击敌人,向外传送物资和情报。”
他所说的,是1940年5月发生的沙塘沟战斗。当年5月28日,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十团团长白乙化率队从平西挺进平北,在沙塘沟村被日伪军3000余人包围。29日,战斗从清晨打到黄昏,持续了十几个小时,打退了敌人7次冲锋。这是十团主力进入平北打的第一仗,首战告捷极大鼓舞了军民的士气。
然而胜利之后,报复接踵而至。日伪军将沙塘沟视为八路军的“安营地”,于1940年10月对沙塘沟村展开大扫荡。“他们纵火焚村,300余间房屋尽数被烧,最后只抢回六间半……”村民张成厚声音低沉。他的父亲是游击队员,哥哥是儿童团员,国仇家恨的惨痛记忆深植血脉,“全村人只能躲进山沟窝棚,艰难求生。”
悲愤没有打倒坚韧的沙塘沟人,反而更坚定了他们“全民皆兵”的信念。“我们村位于深山区,庄稼地少,村民每天来回一百多里的山路,四处为八路军筹集粮食。”张成厚的哥哥当年参与过藏粮活动,他引着记者来到一个位于半山腰的藏粮洞遗址。“这里相对隐蔽,比较干燥、凉爽,非常适合粮食储存。‘小白龙’(白乙化)在东梁打仗的时候,还在这里藏过几名伤员。”
“最后一粒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儿,送他去战场。”这份军民鱼水相亲的深情,让平北红色第一村纪念馆讲解员、村民孙海芳一次次动容,她眼含泪光,声音也有些颤抖。村里妇女将自家被子拆了做军装军鞋,白天完不成,就晚上加班加点做,“当时没有电灯也没有灯油,大家伙就烧柴燃火来照明……”
薪火永相传
长城巍巍,铭刻不朽史诗;妫水汤汤,述说壮美传奇。岁月流转,生活在这片英雄土地上的人们,继续以自己的方式铭记历史、传递薪火。
“爷爷一次又一次告诫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先烈。”胡永旺说,把革命精神弘扬下去,一直是所有沙塘沟人的共识。2003年,大庄科乡党委计划在村里建立乡情村史陈列馆,村民主动把家里的子弹壳等捐了出来,时任村委会主任的胡永旺当起了义务讲解员,“前些年身体好的时候,我只要有空就会来义务讲解,不管年纪多大都想发挥余热!”
微光成炬,尘埃聚星。经过许多人的共同努力,这间小小的展室逐步扩展成“平北红色第一村纪念馆”,史料和展品日益详实丰富。纪念馆正式开放前夕,孙海芳和其他两位村民被作为专业讲解员培养。外出培训归来,她们泡在馆里整整3个月,拉着村里的老人追问细节。孙海芳表示,希望用真情实感浸润每句讲解词,感染打动更多人。
在纪念馆前的三岔口,张成厚久久伫立。这是通往沙塘沟战斗遗址的必经之路,从前他的哥哥张成旺经常坐在这里,给来来往往的访客讲村里的红色历史。去年,年近百岁的张成旺离世,“接力棒”交到了79岁的张成厚手中。如今,无论是在英雄广场还是藏粮洞遗址,总是能看到张成厚给游客讲解的身影,他坦言这是沉甸甸的责任,更是光荣的使命。
“把文化传承好,把村庄发展好,这是沙塘沟村坚定不移的发展思路。”郑珊珊介绍,在这一思路指引下,沙塘沟村打造开放式红色教育体验基地,修复多处革命旧址,开发“重走行军路”体验路线,逐渐形成了“红色文化体验+生态旅游+特色农产品销售”的发展模式,2024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50万元。“未来,我们还是要继续放大‘平北红色第一村’品牌效应,用红色文化带动绿色发展、实现金色收获,让老区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本报记者 刘凤双 刘琼
通讯员 李天格 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