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四川省会理市树堡乡石可莫村,漫山遍野的人参果等待采摘。这个曾经困守低产玉米地的村庄,如今靠着人参果种植,实现每亩收益超万元,40多户人家的生活彻底变了样。作为见证并参与这场蜕变的驻村干部,我总想起初到这里时的场景,也难忘这一路从“破局”到“丰收”的每一步。
成箱的人参果苗到达石可莫村。欧阳鲁煜 摄
破局:在群山里找到“新出路”
第一次踏入石可莫村,连绵群山裹着乡土的淳朴扑面而来,可这份美好很快被如何帮助村里发展的焦虑冲淡:沙质土壤贫瘠,交通要道闭塞,村民世代守着玉米地,一年忙到头只能勉强温饱。走在田埂上,看着村民弯腰劳作时疲惫的背影,听着他们说起“种田饿不死、也富不了”的无奈,我心里沉甸甸的。
“能不能换条路走?”这个念头在我心里扎了根。
要改变,得先找对方向。2023年9月,驻村工作队联合村“两委”,开启了一场调研:有人背着设备记录日照、温度,有人拿着工具采集土壤样本,白天穿梭在山林田野,晚上熬夜分析数据。
功夫不负有心人,调研结果让我们眼前一亮:石可莫村光照充足、气候温润,尤其是沿河地带的土质,与人参果的生长特性完美匹配——这简直是种植人参果的“天选之地”。
可村民却有着一连串顾虑:“没种过这东西,能活吗?”“万一赔了,一年的功夫就白搭了。”关键时刻,树堡乡党委主动搭台:送政策、协调资源,还动员致富带头人起加雄、孙文海带头试种。看着起加雄他们承包下第一块示范田,村民们的犹豫少了些,我们推进项目的底气也足了些。
驻村工作队查看人生果生长情况。欧阳鲁煜 摄
攻坚:把“技术坎”变成“定心丸”
确定种人参果,只是第一步。从选种到种植,每一个环节都是“硬骨头”。选种时,我们跑遍了周边种苗基地,前后考察十几种人参果苗,最终挑出了高产、清甜还耐病虫害的品种。当成箱的种苗运到村里,村民们围着货车探头看的模样,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希望”的重量。
更大的挑战在后面:石可莫村水资源匮乏,传统漫灌既浪费水,又满足不了人参果对水分的精准需求。我们决定引入滴灌技术,可村民们又开始质疑:“这玩意儿看着复杂,还得花钱!”
为了打消顾虑,我们在示范田搞起“对比实验”:一边用滴灌,一边用漫灌。那段时间,驻村工作队天天泡在田里:教大家按60厘米的科学间距栽苗,根据土壤情况调配含微量元素的肥料,盯着滴灌设备把每次灌溉时长精准控制在15分钟。白天记录种苗长势,晚上给村民讲技术原理,慢慢地,越来越多人愿意凑到田边看新鲜。
差距很快显现:滴灌区的人参果苗绿油油、壮实挺拔,病虫害少;传统灌溉区的种苗却蔫头耷脑,还不时出现烂根问题。“还是新技术管用。”村民们服气了,纷纷主动要求在自家田里装滴灌。后来加上银膜覆盖技术,人参果的开花结果率更是大幅提升,曾经的“技术坎”,成了大家放心种果的“定心丸”。
树堡乡人民政府乡长金凤(左一女)在农民丰收节推广人参果。欧阳鲁煜 摄
丰收:让小果子撑起“致富梦”
果子长得好,更要卖得好。去年9月,眼看人参果快成熟,销售的难题又摆到了面前。就在我们着急时,树堡乡党委、政府伸出了援手——在农民丰收节上专门为石可莫村人参果设展,乡长金凤站台推介,清甜多汁的人参果一下子吸引了大批客商,订单源源不断。
致富带头人起加雄也没闲着,他凭着自己的人脉,帮着对接了不少水果经销商和电商平台。采摘季一到,驻村干部和村民们一起忙着分拣、装箱,看着货车满载人参果驶向全国各地,大家心里的石头彻底落了地。
如今的石可莫村,人参果种植成了“香饽饽”,越来越多村民主动申请加入,种植规模在扩大,防虫、保鲜的新技术也在不断引进。乡党委政府还在帮我们争取更多政策支持,起加雄、孙文海则忙着给新加入的村民传帮带,村子很快成了远近闻名的“人参果基地”。
回望这段驻村路,有顶着烈日调研的汗水,有面对质疑时的压力,可每当看到村民们数着收入时的笑容,就觉得一切都值得。未来,我们驻村工作队会继续扎根这片土地,和村民们一起,把人参果产业做得更大更强,让这座群山里的村庄,靠着这颗小小的果子,走向更红火的明天。
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市树堡乡石可莫村驻村工作队员 欧阳鲁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