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办事,我们放心”
2025-08-25 16:42: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25年前,他日夜苦读,终于走出村庄;25年后,他主动申请,回到这片熟悉的土地,成为广西钦州市钦南区久隆镇黎屋村的驻村工作队员。张子云完成了一次从村庄到村庄的回归。

  张子云回到黎屋村3个月,走遍了全村615户人家,绘制出一幅翔实的“民情地图”。弯曲的线条间,密密麻麻标注着67个民生细节——谁家屋顶漏雨,哪段道路坑洼,哪项产业遇到困难,都被他用心记录了下来。

  提升甘蔗产量,是张子云给自己选的第一道难关。甘蔗是黎屋村村民赖以生存的“当家产业”,为了守护好它,他经常一株株排查病苗,手把手传授识别经验,把培训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累计培训300余人次。

  在传统的甘蔗种植中,施肥依赖代代相传的经验,全田均匀撒施,不仅耗费人力,产量也难以有效提升。“我当初读的是农校,学的是农技,没有理由不让大家增产。”张子云引进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通过对土壤成分的精确分析,实现精准施肥。“土壤缺什么,我们就补什么,种出的甘蔗肯定又高又甜。”

  面对“别把甘蔗糟蹋了”的疑虑,张子云直接辟出半亩“较量田”,新旧方法同台竞技。结果显而易见:新技术田的蔗杆窜得又高又粗,蔗节密密实实像串起的玛瑙。推广后,全村糖料蔗亩均增产近15%。“张专家一弯腰,咱甘蔗就噌噌长!”——这感叹混着蔗林的甜香,道出了村民对他最朴实的认可。

  村庄发展,光靠甘蔗远远不够。检测了村里的土地状况后,张子云向村委提议在撂荒地上试种五指毛桃。这种作物虽然市场热度高,却存在“根贵叶贱”的难题——只有根部具备药食价值,茎叶和果实采摘后往往被废弃。

  “五指毛桃这碗饭,岂能只吃一半?”为了将五指毛桃“吃干榨尽”,张子云多次前往广西农科院请教专家,最终推出“五指毛桃药饲循环”模式:把废弃的枝叶粉碎发酵后,与谷物混合制成饲料,用于生态鸡养殖。这些“吃着中草药长大”的鸡,肉质细腻,炖汤自带椰香,很快在本地市场走俏,带动养殖户年均增收3100元。

  如今,黎屋村已种植五指毛桃50多亩,生态鸡养殖规模接近1000羽,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农业示范村。张子云用一个“金点子”,激活了山村的发展动能,让青翠山坳涌动起共富的春潮。

  实实在在的效益,让村民逐渐认可了张子云发展家乡的决心。那些看着他长大的长辈,也开始信任这个回乡的年轻人。“张大,医保单看不明白!”“张大,我家甘蔗好像出问题了,快来帮忙看看!”“张大,尝尝我自家种的荔枝!”因他在家中排行老大,村民都亲切地叫他“张大”。每一声呼唤背后,都是最朴实的信任。

  他将对家乡深沉的感情,化作扎实的行动,借“民情地图”梳理出67项急难愁盼:路不好,他就争取资金硬化村道14.6公里,新建排污管道300米;村里的15位孤寡老人,他也上门帮办补贴、医保、建档,让国家政策化作存折上温暖的数字。

  如今,村民一遇到困难或纠纷,总爱找他帮忙。大家说得实在:“‘张大’办事,我们放心,他是咱黎屋的贴心人。”

  今年驻村工作队换届时,张子云再次主动向组织申请留任,选择继续扎根黎屋。“大城市的繁华已经见过,现在更想留在村里,为家乡实实在在多做点事。”

  本报记者 尹丹丹 通讯员 徐海川

责编:尹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