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5点50分,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隆安县震东社区的“小梁送工”社区服务站门前,村民们边吃着包子边排队签到,准备开启新一天的打工生活。震东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就业服务工作组组长梁佳说,“昨晚统计了4个农业基地的用工需求,报名干活的搬迁户有七八十人,今天总共要派4部车呢。”
这样热闹的用工景象不只是在隆安县。近年来,为了帮助移民搬迁农民群众能就业、有发展,广西多地围绕劳务品牌培育、就业基地建设、劳务输送机制等探索多方发力、多途径就业,帮助搬迁群众找工作挣钱,过上安稳的日子。截至去年底,全区共投入4.32亿元支持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建设,新增农村劳动力在区内就近就业6.97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4.38万人。
日前,记者走进广西南宁市、崇左市等地,看到一辆辆劳务运输车穿梭在各个地区之间,上面载着的是搬迁群众的安稳日子,绘就了广西各地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美好生活蓝图。
筑牢根基让搬迁群众“稳得住”
隆安县的震东社区是广西十三个特大型集中安置区之一,自2018年底建成以来,有3个安置小区,43栋安置楼,5847套安置房,共安置9个乡镇119个村的5847户24423名脱贫人口。面对世代没有离开土地的村民,听说要搬到楼里去,大家最担心的是:离开了土地,我能做什么?
为了更好做好就业服务,梁佳告诉记者,2018年底完成搬迁入住后,她和同事做了半个月的调查摸底,明确每户劳动力的就业情况,特别是就业困难、就业需求和就业意向。
“大家习惯在山里做农活,也只会做农活,这些人搬迁出来之后,确实无法在县城实现无土安置。”梁佳介绍,“另外,在大型安置区实现进厂就业非常困难。最初引进的手工加工厂相对较少,工资也无法满足家庭收入和开支,尤其家里有正在读书的孩子时更是如此。”
如何让这2万多人住进来能稳定就业生活,成为隆安全县关注的重点。转变的契机在于2020年3月,全隆安县近3000亩的桑葚都已开始成熟,但当时用工情况困难。梁佳瞅准时机,提出“点对点”输送。
第一步,联系企业。得知农业基地需要大量人手摘果,梁佳立马联系了基地负责人,谈好工价,明确用工形式,确保信息安全。第二步,招募工人。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后,社区工作人员积极在服务站张贴招聘信息,并在单元群里发布,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就招募了50多名工人。
然而,召集的工人大多是50岁以上的,他们甚至不会骑电单车和摩托车,而且3月多雨,大伙如何前往车程40多分钟的农业基地又成了一个新的问题。
县人社局决定租车送搬迁户去农业基地上工,并为工人购买乘车险和意外险,确保人身安全。同时,工钱结算通过服务站和企业对接后在社区结算,工人们不愁工资发不了,积极性也更高了。
此后,“小梁送工”社区服务站立足于隆安农业大县的基本县情,每天收集周边的企业和农业基地的用工信息,发布在就业服务站外的公告栏,以“企业派单、居民点单、社区送单”的方式开展就业服务,从满足农业基地季节性、阶段性的用工需求,逐步拓展到火龙果基地、沃柑基地、南瓜基地和甘蔗基地等特色产业的点对点送工上门,帮助2万多名搬迁户实现就业。
现在,无论是村民还是基地,都知道震东安置区有一个小梁,早上5点多服务站门口停着能送到全县10个乡镇农业基地和工厂企业的车,风雨无阻。
拓宽渠道让搬迁群众“有就业”
近日,记者一行来到了崇左市大新县的呗侬创业园,这里有3栋共占地169亩的丽明珠箱包厂房,不远处就是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安置点。流水线上大部分工人都是女性,她们正细心地做好每一道箱包赶制工序。
47岁的侬秋英是附近万里村的村民,她正在给箱包钉上铭牌。此刻已近中午饭点,她完成手里的活就要赶回家给孩子做午饭了。侬秋英说:“在这上班挺好的,我和工友负责不同环节,工资按件计算,一个月下来有5000多元收入,回家也只需要几分钟。”
为了让村民实现赚钱顾家两不误,大新县给出了新的解题思路。全县通过共建产业园区、打造“一县一企”和“微车间”平台,加大劳动密集型产业承接和扶持,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促进村民就近就地就业。
据农业农村局相关工作人员说:“目前园区主要以承接东部地区‘产业链短、就业带动强、马上能进驻’的‘短链轻工’企业为主,除了江门丽明珠箱包,我们还引进中山市中立电子、东莞市佳胜运动器材等9家劳动密集型企业,累计吸纳劳动力就业2000多人。”
同样在南宁市上林县明澄社区,中禾箱包制造厂也为当地就业作出贡献。家住乔贤镇贤安村的51岁工人覃林娇是箱包质检员,她告诉记者:“我之前在广东手袋厂打工,每月赚4000元。因为我有一定技术基础,回乡后每月最多有7000多元的工资,比以前收入还高了。”
“我们在上林县有11个厂房,带动1000余名脱贫户就业,仅光明澄社区这个厂就大约带动400多名脱贫户就近就业。”该公司人事主管杨毅说,“工厂有稳定的订单收益,对解决本地留守妇女务工有很大帮助,后续还将新增安置农户就业岗位400个。”
2024年,全区像这样援建、改造提升的帮扶车间有422个,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2.43万人。
培育产业让搬迁群众“能致富”
经过几年努力,“小梁送工”已成为广西知名的劳务品牌。“前期村民打工赚钱发展靠政府支持。”梁佳坦率地说,“离开政府资金扶持,‘小梁送工’要运转下去,就要增强群众的自我造血功能和自我生存能力。村民想过好日子,快马加鞭还得靠自己。”
在“小梁送工”社区服务站,一部分有技术、有能力的村民,掌握技术技能后已经开始自己做承包户,实现自主创业了。
54岁的工人马党成现在已经是本地香蕉基地的承包户了。他告诉记者:“为了孩子和家庭,我们夫妇二人选择回老家。后来听说社区门口的‘小梁送工’服务站有活干,有钱拿,零工时间又自由,还能请假照顾小孩老人,我就加入了队伍。”
“干了半年多,我们发现他很勤快,农业基地老板非常认可他的能力,因此在小组中推选他担任组长,久而久之他和基地老板关系都很好。”梁佳回忆道,“这两年香蕉市场很好,加上马党成有在老家种植香蕉的经验,就自己出去承包了香蕉产业园。目前年收入基本能维持在10万元左右,有时候还从我们这要人过去帮他干活呢。”
刚过饭点,50岁女厨师赵丽红边收拾客人们用过的碗筷,边回忆:“我刚回家时,在零工基地待过一段时间,基地虽然有活干,但是其中辛苦我是知道的。我有一门做饭的好手艺,并在多个美食大赛获过奖,就萌生出自己出来开店的想法。2022年开美食店至今,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起来了。”
梁佳说:“看着零工们实现了从打工仔到承包户的转变,收入更加稳定,日子更加红火,我也更欣慰了。”
记者 陈涛 雷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