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和汗水 酿田野间诗行——乡村干部话丰收
2025-09-26 09:31: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编者按 金秋时节,乡村大地充盈着收获的喜悦。9月23日是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的主题是“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任职42年的村书记带领四代村民从拓荒到共富,网红村书记用流量置换幸福,驻村第一书记帮助村里产业转型升级,“新农人”激活民宿产业,到村任职选调生与村庄共成长……让我们跟随记者的采访,听他们讲述村里的丰收故事,看他们引领乡亲用智慧和汗水,酿成田野间的美好诗行。

山东省招远市金岭镇大户陈家村党委书记陈松海

领四代人种“共富果”

  金黄的玉米、红彤彤的苹果、日渐肥美的大闸蟹……田野无声,却用最饱满的姿态讲述着春华秋实的故事。9月23日,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在山东省招远市金岭镇大户陈家村举办。这不仅是一场节日庆典,更是一场接地气、有温度、可触摸的丰收派对。

  将整个丰收节气氛推向高潮的,是文化联欢活动中的《大户陈家 我的家》情景朗诵剧。舞台上,68岁的大户陈家村党委书记陈松海和3位平均年龄逾70岁的“创一代”亲口讲述1983年借款扩建粉丝厂、跳入洪水保卫工厂的往事。这不是专业演员的表演,而是四代村民自己的故事——从“一代”的拓荒韧劲,到“二代”将阳光玫瑰葡萄打造成金字招牌的探索,再到“三代”青年退伍回乡为“村BA”拼搏的担当,最后是“四代”娃娃们清脆的童谣。当四代人共同握拳宣誓“誓走共富路,九死而不悔”时,台下不少老人都抬手抹了抹眼角,掌声如潮水般久久不息。

  这一切故事的起点与核心,都离不开一个人——大户陈家村党委书记陈松海。这位让“大家庭”越来越好的“当家人”,用近半个世纪的坚守,书写了大户陈家村的蜕变。

  大户陈家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只有两任村书记,现任村党委书记陈松海已连续任职42年。他在带领本村富起来的同时,推动“跨村联建”,将周边12个村联合起来,建成“大户新村联合党委”。2024年,被带动的村庄村集体增收200余万元,“一村富”带动了“一片富”。

  这位大家眼中的“硬汉书记”,内心却装着更为浪漫的乡土情怀。他从不将发展局限于产业增收。他深知,一个村庄真正的振兴,既要有鼓起来的“钱袋子”,更要有充实的精神生活。于是,他带着诗人的情怀为村里的一草一木取名,写下“风霜雨雪四十载,不知何时无忧忡;俯首深思创业路,志士有识不老翁”的诗句;正是他,大力支持举办全国“村BA”篮球赛、小轮车联赛等各类文体活动,让寂静的山村因运动的汗水与欢笑而沸腾,让乡村生活既有稻香也有赛场的呐喊。

  舞台上的《大户陈家 我的家》已谢幕,但陈松海带领乡亲们描绘的现实版“富春山居图”,每一天都在增添新的色彩。从昔日“破落户”到今日“大户”,这幅长卷的底色,是40多年的奋斗与坚守。年近古稀的他,依然如那辆跟随他爬坡过坎的旧吉普,动力澎湃,一路向前。

 

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石林镇三家村党支部书记张桂芳

用流量添彩“夕阳红”

  9月22日傍晚,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石林镇三家村的老年餐厅里,欢笑声混着饭菜香,在空气中回荡。几个月以来,这样温馨的场景,一次次抚慰着村党支部书记张桂芳的心。“70岁以上老人免费吃饭,电冰箱、热水器等一应俱全,‘流量变现’在三家村具象化了。”张桂芳笑声爽朗。

  2020年底,在当地组织部门的反复劝说下,在外创业的张桂芳回村参加换届选举,并成功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上任以后,思路活、网感强的张桂芳,始终将新媒体作为突破口,为禀赋普通的三家村寻求更多发展可能。

  张桂芳清楚记得,2023年3月17日那天,她在抖音账号“97村长小芳”发布首条视频,讲述自己回村当村书记的体验,很快登上了“热搜榜”。此后,张桂芳继续不定期更新基层工作日常,但更多精力还是放在理顺村务及发展产业上,逐渐将村庄发展引入正轨。

  转眼间,5年任期已接近尾声。回望来时路,张桂芳觉得,作为粉丝量近50万的博主,自己在“流量变现”上还有努力空间。“向流量要增量”,张桂芳最先想到的是直播带货。村里的土公鸡、芝麻油等“土货”顺着网线出村,村民直观感受到网络的“魔力”,默默扩大了芝麻的种植面积。

  今年6月份,有朋友带着广告策划方案找上门,助力张桂芳完成了“带村里老人到红旗渠转转”的心愿。“出发那天,每个人都翻出了压箱底的衣服,脸上写满了兴奋。”张桂芳很受触动。这一次,她将镜头对准每一位真情流露的村民,发布一条“挑战全村免费旅游”的短视频。“那期视频流量很好,很快就‘跑’出了1000多万的播放量,点赞也有50多万。”张桂芳坦言,这是自大规模“出圈”后,数据最好的一条视频。“和乡亲们一起拍视频,效果会更好!”敏锐的张桂芳很快有了新思路,“要用流量置换更多资源,给大家带来更多幸福感!”

  许多景区抛来了橄榄枝,“全村老人免费旅游”渐成系列,有了第二站、第三站……带100多号人出行不容易,张桂芳笑称每次都喊到大脑缺氧,但每次也收获着不同的感动。

  除了宝贵的出行机会,公益助餐也是流量置换的结果。“吃饭是头等大事,但很多老人经常是顿顿凑合。”于是,张桂芳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积极在网络上筹集助餐资金,让独居老人每天吃上了一顿正经饭。

  让张桂芳更为惊喜的是,一次次出远门、一顿顿热汤饭,不仅让村民们拓宽了生活边界,也增进了对身边人的理解与包容。“像老年餐厅,大家分组每天进行志愿服务,在相互付出中懂得感恩,村庄凝聚力增强了!”

  这个秋天,三家村300多亩小米迎来了丰收,流量将村民推向更广阔的世界,张桂芳10年恋爱长跑也修成正果……由衷的喜悦从笑眼中溢出,张桂芳感叹:“这真是个收获的季节,明媚、澄亮又充满希望!”

青海省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驻村第一书记梁亮

迎山上山下“双丰收”

  对于青海省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来说,丰收的种子其实播撒在21年前。

  2004年11月,唐古拉山镇原6个牧业村的128户牧民离开世代生活的三江源头,生态移民至山下,在新家园里,过去骑马拿着鞭子放牛羊的牧民,开始学着拿起厨房里的锅铲,握住汽车上的方向盘,用另一种劳作,为新生活的丰收努力耕耘。

  “村里的老书记更尕南杰告诉我,过去牧民都在高海拔的唐古拉山放牧,几十公里只有一户人家,人们住在帐篷里,生火做饭用的是就地取材的牛粪,从山上草原到唐古拉山镇要走两天,到市区又要走两天,许多牧民看病因此耽搁了。因为路途遥远,运来两三箱方便面就能换走牧民手中的一只藏羊,老师骑着马驮着帐篷,牧民在哪儿,老师就去哪儿,一家一户地教。”长江源村驻村第一书记梁亮说。

  两年前,梁亮来到这里,长江源村已经很有名气,全村打造的蕃巴仓民俗馆,每天都向慕名而来的游客展示藏族的非遗技艺、舞蹈以及建筑。村集体成立的公司,让村里的牛羊养殖走向了标准化、规模化。村民们在村里开起了茶馆、小商店,靠经营就能过上好日子。

  丰收在长江源村所在的山下,也在三江源头的山上。

  21年来,牧民们搬迁下来的草原上,仍有194名生态管护员在呵护着501.1万亩的草场,梁亮曾经随队回去过一次,村民们每到一处,都会指给他看,“相比20年前,这里草更绿了、水更清了,藏羚羊数量从原本不到2万只增加到7万多只,棕熊、野驴、野马、狼群满地跑,雪豹也频频现身。同样一片草场,现在能养100头牦牛,过去因为草场退化,只能养一半不到,如果当时没有做生态保护,那么到今天肯定一头都养不了了……”

  今年6月,梁亮驻村期满,他主动留在了长江源村。“一个是对长江源村有感情,另一个是我还有很多遗憾。”他所说的遗憾,是村里的产业。

  “村里要进一步强村富民,牛羊养殖是基本盘。”2020年,村里依托已经取得的“唐古拉藏羊”“唐古拉牦牛”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成立了格尔木智曲农牧公司,形成牛羊肉产品从货源、加工到销售的产业链。村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3000元涨到了今天的3.67万元。

  “智曲”在藏语里的意思是长江,从三江源出发,梁亮与村“两委”干部把村里的牛羊肉,卖到了江苏、浙江甚至北京。展望未来,梁亮还有更多期待。

  “如今是村里产业转型升级最关键的时刻,一方面,我们转变经营方式,引入社会资本,用上了直播、搭上了电商平台,今年能够为村民们兜底收购更多的牛羊产品,进一步提高村民收入,另一方面,因为长江源村靠近格尔木市区,在109国道路边,我们计划把村里没开发的土地,做成停车场、物流仓储设施……”属于长江源村更大的丰收,即将到来。

 

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博后村民宿创始人谭中仙

做蝶变乡村“新农人” 

  丰收节前后,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博后村推出“民宿+采摘”“民宿+非遗体验”等特色活动,游客入住黎族风情民宿,参与稻田收割、黎锦编织等农耕文化体验。谭中仙,博后村首家民宿的创始人,同时担任三亚吉阳区民宿协会秘书长,凭借敢为人先的勇气和务实创新的精神,引领乡亲们踏上了“民宿产业带动、多元业态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

  2016年,三亚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亚龙湾游客众多,但周边特色住宿匮乏。作为土生土长的黎族小伙,在外打拼多年的谭中仙敏锐地看到家乡发展的机会,在村委会的动员下,谭中仙毅然决定返乡,将自家民房改造成博后村第一家民宿——“海纳捷”。

  “海纳捷”源自黎族语言,寓意“有空来坐坐”,饱含着对八方来客的热忱欢迎。这家民宿凭借独特的设计风格,迅速成为游客体验乡村慢生活的热门之选。得益于有利的政策和优越的区位,“海纳捷”接待游客近万人次,年纯收入超百万元,还为13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独木难成林。谭中仙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助力村民解决资金、技术和运营方面的难题。村民蒲朝山一家曾是村里的困难户,2017年,在谭中仙的协助下,蒲朝山申请到40万元小额贷款,将老房子改造成“山林博达”民宿。到了2019年春节旺季,该民宿单月收入突破20万元。短短3年内,蒲朝山不仅还清了贷款,还购置了新车。

  在谭中仙的带动下,博后村民宿产业呈现出“裂变式”发展态势。从2016年的1家,迅猛增长至2024年的74家,客房总量超过2000间,带动300余人就业,博后村也成为全省规模较大的民宿村之一。民宿集群的形成,还拉动了农产品销售、黎族手工艺复兴等关联产业的发展,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致富。

  随着博后村民宿业的持续发展,一些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民宿规模分散弱小、缺乏统一管理体系、同行间低价竞争等现象,严重制约了民宿产业的健康发展。2019年,在吉阳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谭中仙参与组织成立了三亚吉阳区民宿协会,并担任秘书长。同时,他积极建言献策,推动《三亚市乡村民宿促进和管理条例》的出台,通过规范行业标准和服务质量,促使全区民宿产业依法依规发展。

  如今的博后村,白墙黛瓦的民宿与椰林稻田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画卷,村民的收入来源也实现了多元化,彻底告别了“靠天吃饭”的日子。对于未来,谭中仙有着清晰的规划。他认为,博后村的民宿产业若要持续发展,必须不断提升品质和服务水平。一方面,要引进更多高端民宿,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要结合博后村的特色,发展亲子游、康养等特色民宿,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谭中仙坚信,在全体乡亲的共同努力下,博后村定能成为海南自贸港的一张亮丽乡村名片。

 

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圣佛镇东圣佛村原党支部书记助理胡桐搏

与村庄村民共成长

  在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圣佛镇东圣佛村,连片玉米地硕果累累、农家小菜园果蔬鲜嫩,构成生机盎然的“丰收画卷”。这既是金秋景象,更是村子蝶变的缩影。变化源于村“两委”与村民的同心协力,也源于到村任职选调生胡桐搏一次赋能乡村振兴的“充电学习”。

  2024年8月,东圣佛村原党支部书记助理胡桐搏参加“中央组织部农业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到村任职选调生培训班”,系统学习产业发展、乡村文明建设等内容,打开工作新思路。

  “课上,听到承德滦平县张百湾镇周台子村范振喜书记说‘一个坚强的党支部,就是乡村发展的主心骨’。听后,我总琢磨着怎么让这句话在咱东圣佛村落地发芽。”

  培训结束回村,胡桐搏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从挖掘身边榜样入手,唤醒村民的归属感与共建热情。他牵头整理、宣传本村老党员崔守兰事迹:抗战时,她是沂蒙“支前”模范;和平年代,她是“金牌调解员”。崔守兰的故事让村民们重新认识了这位身边的老党员,更点燃了乡亲们共建美好家园的热情,胡桐搏也在与村民的一次次交流中,逐渐褪去青涩。

  在凝聚人心的同时,胡桐搏还将培训所学的“枫桥经验”融入本村治理实践。他协助村“两委”构建起“自治强基、法治保障、德治教化”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整合村里的法律明白人、法律顾问、资深村民调解员等10余人,组建起专职调解队伍;依托网格化管理,对村里的矛盾隐患、民生诉求进行常态化排查,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调解”,让“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成为现实。

  不久前,卞家与王家因相邻院落归属问题闹了半年别扭,两家人见面不说话,遇事不搭茬。调解队上门后,既用民法典讲清宅基地规定,又拉家常忆过往温情,经过三次劝解,两家人握手言和,还主动提出在院落中间修一条便民小路,方便彼此出行。曾经剑拔弩张的“矛盾点”,变成了邻里和睦的“和谐点”。

  党建夯实了根基,产业发展便有了“定盘星”。胡桐搏与村“两委”反复研讨,在村里确定了“党支部+合作社”发展模式,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推动农业从“零散种植”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型。今年以来,全村新增流转土地140亩,累计流转面积达732亩,全部用于高粱规模化种植,不仅为村民直接增收20余万元,还为村集体经济带来3.6万元收益;另一边,农户自主经营的800亩土地同样喜获丰收,小麦、玉米亩产均超千斤。

  村子粮食满仓、邻里和睦,桐搏历练进步、茁壮丰盈。在东圣佛村的“蹲苗”中,他与乡亲们一同用汗水浇灌希望,与村庄共成长。

 

  本报记者 倪怀成 刘凤双 华贤东 姜嘉琪 车婧 通讯员 张卓 王晓梦 周明辉 吉组轩 实习生 杜晨洁

  策划:陈炳山 汪秋萍 朱秀霞

责编: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