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河北省三河市杨庄镇鲍各庄村的农家院落里,葫芦藤蔓依然蓬勃,大大小小的葫芦垂悬架下,形态饱满,温润可喜。
谁能想到,如今这个洋溢着“福禄”气息的村庄,前些年却像是被快速发展“绕了道”。“我们村离三河市区不过5公里,过去大家都想进城打工,劳动力流失严重,村级集体经济常年空白。”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成回忆道。
转机来自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的一次调研。大家发现,村里民风淳朴、环境整洁,每到周末常有城里人特意来寻乡愁;而村民房前屋后的闲置院落,正是可开发利用的资源。
“不用额外征地,也不用大投入,把闲置资产转化为流动资本,或许这正是村子发展的突破口!”王成道出当时班子的共识。“我们算了一笔账:一个院子,搭架,立体种植,能栽二三十棵葫芦。一棵葫芦结三五个果,品相好的生葫芦单个就能卖十几元;要是烙上画、刻上字做成工艺品,一个能卖上百甚至上千元!”
思路有了,村党支部便开始一次次和村民沟通,逐步明确了发展路径。然而,尽管账算得明白,最初却没几个人真信。“咱祖祖辈辈就认种玉米、小麦,那才叫庄稼。种葫芦能当饭吃?”79岁的王龙香大娘是当初反对的村民之一。她的担心也道出了多数村民的顾虑。
面对质疑,村党支部没有退缩。“当时最关键的就是赢得村民信任,解决的办法就一个字:‘干’!”王成话语恳切。
2019年5月,村党支部号召村“两委”干部和党员带头把自家院子改作“试验田”;村委会还提供“保姆式”服务:统一采购优质葫芦苗免费发放,邀请技术专家手把手教村民搭架、授粉、防治病虫害;更提前联系好收购商,签下保底价收购协议。
这一系列举措打动了王龙香。“王书记跟我说,要是担心,就先在我家院角试种3棵,死了赔苗钱,结了葫芦按个儿收。这么实在,咱还有啥好怕的?”从当初小心翼翼种下的3棵苗,到现在院中满架的葫芦,她家的院子成了村里变化的缩影。
葫芦种植并非一帆风顺,也曾面临种植规模小、销量低、没特色等困难。为推动产业升级,村党支部转变思路,从单一种植转向文化赋能;深入挖掘本地非遗“三河烙画”,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给村民培训烙画、雕刻等深加工技术,让普通葫芦变成了艺术品。村民们也发挥创意,用勒、扎、挽等技艺,制作出造型多样的作品。
随着葫芦附加值大幅提高,售价翻了几倍,村庄的葫芦产业成功走向文化创意领域。如今,鲍各庄村已是远近闻名的葫芦画制作专业村,曾经不起眼的小葫芦,成了村民手中的“金葫芦”。
“去年光卖葫芦工艺品就挣了5000多块!”王龙香高兴地说。
村里的喜人变化,引回了不少外出务工村民,王小培就是其中之一。2021年春节回家,她发现村里几乎家家都种葫芦,更吸引她的是,村里还请老师教雕刻。从小喜欢画画的她试着刻了一个“福”字葫芦,竟被游客以200元买走了。“在厂里一天挣100多元,刻个葫芦一两个小时就卖200元。”说起当时的情景,王小培仍难掩激动。如今,凭借出色的手艺,她还开起了网店,将葫芦销往全国乃至海外,月入超过万元。
村民增收了,村貌也悄然焕新了。曾经杂草丛生的荒地,如今变成了一片生机勃勃的葫芦园;昔日的臭水沟,也改造为荷香四溢的荷塘。位于村委会东侧的“葫芦长廊”,全长260米,由鲍各庄村党支部和廊坊市卫健委联合打造,自去年7月开放以来,已成为备受游客喜爱的拍照打卡地。“我们不只卖葫芦,更是在做葫芦文化。”王成介绍。
以“葫芦长廊”为载体,村里搭建起线上线下互动经营平台,形成了集种植、加工、展览、销售于一体的生产体系。目前,全村90%以上的葫芦通过网络销往全国,并带动了物流、餐饮、住宿等行业发展。仅技术培训和管理服务费,村集体经济每年就能增收30万元,实现了村民和集体“双丰收”。
眼下,村党支部正在谋划“葫芦产业2.0”升级计划。“按照规划,村里将建设葫芦品种研发基地,构建数字营销体系等。”谈起未来,王成充满期待。
“我们要的不是只靠葫芦让村民致富,更要靠葫芦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王成的话语坚定而踏实。
本报记者 马燕 通讯员 莫凡毅 薛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