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新民市姚堡乡红岭村俯瞰。(新民市委组织部供图)
2025年9月18日,“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在辽宁省沈阳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广场举行。早上9点,14响警示钟响彻云霄,警醒着人们勿忘国耻。
百公里外的辽宁省新民市姚堡乡红岭村红色文化展示馆也已准备就绪,即将开馆。
94年前,正是在红岭村这片土地上,诞生了第一支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也是在这里,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最早的素材来源之一——《东北国民救国军誓词歌》第一次被唱响。
“起来、起来吧!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山河已破碎、家园已被毁,爹娘做了炮灰。留着我们的头颅有何用……”
1933年2月,在热河抗日前线,举行了一场东北各地抗日义勇军参加的阅兵仪式。刘凤梧率领义勇军将士,高唱着在辽西、辽南义勇军中广泛传唱的《东北国民救国军誓词歌》,在场人员无不动容。其中,也包括年仅21岁、刚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年轻党员——聂耳。
誓词化战歌
“高鹏振是英雄,也是红岭村的骄傲。”高岺是红岭村党总支书记,从小听着爷爷高成林讲述高鹏振的故事长大。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国民救国军原总司令高鹏振目睹日军暴行,决心要抗争到底。1931年9月19日,中共满洲省委迅速发表抗日宣言,号召工农民众组建武装,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迅速占领沈阳城,全国震惊,整个东北乃至整个中国,需要英雄的出现。”新民市档案馆馆长董艳玲说。
在这中国第一份抗日宣言的感召下,1931年9月27日,高鹏振从沈阳市出发,一路向西,在红岭村召开了誓师大会,成立了近300人的镇北军,率先举起了武装抗日大旗。红岭村也成为了第一支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的诞生地。
“我的爷爷也在誓师大会现场,当年只有6岁。他还给高鹏振牵过马。”爷爷告诉高岺,誓师大会上,台上的白布上用朱砂写着慷慨激昂的抗日誓词。6天后,热血青年张永兴投奔而来,建议将镇北军改名为东北国民救国军,并为誓词配上了《满江红》的古谱,《东北国民救国军誓词歌》就此成为辽宁省义勇军奋勇抗日的精神纽带。次年12月,张永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2月,跟随慰问团来到抗日前线的聂耳,在军营中听到誓词歌,深受震撼。”吴权印是听着高鹏振故事长大的姚堡乡人,他用10多年时间自费前往全国各地,调研求证红岭村的抗日往事。
“史料证实,聂耳在现场见到了刘凤梧部的将士。”吴权印说,刘凤梧将这份几乎传遍辽西、辽南所有义勇军军营的歌词传单递给聂耳。聂耳激动地拿出小提琴,拉起《满江红》的曲调,战士们随琴声高唱……
2005年,后人循着历史的足迹,找到了当时亲历红岭村宣誓的战士王玉楼。在这位“东北最后一位义勇军战士”的歌声中,那个救亡图存的年代仿佛历历在目。王玉楼说,新兵入伍时,都要由干部领着读誓词,“不单这几句,挺长的,然后就学唱,出操时唱,休息时也唱。会唱这首歌,才算是义勇军。”
“起来、起来吧!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我最高兴的,就是这辈子没当亡国奴。”王玉楼说。
1933年5月后,彼时已经是抗日救国军“军师”的张永兴化名王立川,在《新中华》刊物上发表《血战归来——关外义勇军抗日纪实》,告诉全国人民,东北仍有像高鹏振这样的民众抗日武装如星星之火,在东北大地上抗日救国,鼓舞了全国抗日的信心与热情。当时《新中华》刊物编辑部有一位编辑就是国歌创作者之一的田汉。
1935年,聂耳与田汉,以高鹏振等东北抗日义勇军和《东北国民救国军誓词歌》为形象与精神源头,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最终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热血染山河
“大家喜欢叫高鹏振‘老梯’,他枪法如神,几百米开外也能打中目标。”在红岭村老一辈口中,高鹏振带着如小说人物般的传奇色彩。今年71岁的村民唐家文说,“也有百姓管他叫‘瘸老梯’,听说他的屁股让日本人的炮弹崩过。他举的义旗是火红的三角旗。”
“那时候咱农民没有组织,干什么都要有领头的。像‘老梯子’这样的英雄有勇气、也有本事,他一带头,农民纷纷响应。”说起高鹏振,今年80多岁的红岭村老人唐国栋,声音提高了不少,右手在空中时不时地挥舞,“当年他举旗的地方,就是我家原来的院子。”
“抗日救国军巅峰时期有3000人,高鹏振采取‘敌进我退,敌疲我打’的战略,以红岭村为秘密基地,抗击日本侵略军。”高岺指着红岭村当年的照片说,“在那几年里,高鹏振‘专抗日不扰民’,村民们也为抗日救国军保障后勤、共同生活,像兄弟姐妹一样对待和保护他们。”
在日军与抗日救国军的反复较量中,全村7个屯仿佛达成了共识。“当时有任何一个村民出卖同胞,后果都是不可挽回的。但是全村人就是死守着这团火热的红色秘密,这份秘密是保护同胞的朴素情怀,更是全村人民坚定的抗日信念。”高岺说。
现实中的“老梯”,也确实够传奇。他与日伪作战百余次,干扰破坏敌人作战行动,是敌军挥之不去的“恐惧”。
1932年1月,高鹏振率军取得金家五台子大捷,共毙敌73名,缴获机关枪4架,迫击炮2门,枪支子弹若干。日军对高鹏振部恨之入骨,在他的家乡,焚毁了高家全部房屋,逮捕其父高品仲,严刑拷打致死。高鹏振独子高永魁,经乡亲们多方掩护转移,才免遭杀害。
家园被毁、亲人遭难,高鹏振悲痛欲绝,写下悲壮诗篇,“杀敌五台子,全家遭祸殃。誓为义勇死,救国保家乡。”国仇家恨,高鹏振要一起报。
后来村里的老人们才知道,曾经抗日救国军的“军师”张永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1935年获取日军正在修建的“东方马其诺防线”核心要塞——虎头堡要塞的重要情报。苏联红军在1945年一举攻破虎头堡,令侵华日军耗时10年修建的“东方马其诺防线”一夜之间土崩瓦解。
1937年1月5日,张永兴等8名抗日爱国志士被日军杀害。同年6月,高鹏振也被部下背叛,殉国,时年40岁。
11年后,张永兴的遗体被葬在了齐齐哈尔市的西满革命烈士陵园。1987年,高鹏振被辽宁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今年8月,张永兴入选第四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
薪火映新程
202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是九一八事变爆发94周年。红岭村红色文化展示馆内,300余张珍贵照片、100余件实物展品摆放整齐,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马鞍、步枪等历史文物静静陈列,仿佛仍在等待战士的召唤。
院内的红色文化长廊上,一场名为“正义审判”的史实特展也将随着纪念馆正式开馆展出。“很可惜,高鹏振没有能看到抗日胜利的那一刻。”曾任新民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福伟感慨。“在红岭村,以一场清算日本法西斯侵略罪行的展览,让这块英雄地焕发新生,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王福伟看来,对红岭村抗战历史的挖掘,堪称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救式”工程。“当年的亲历者们多已不在人世,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不应被磨灭,这份使命担当,让我们新民市的每一个人都感到重任在肩。”
沧海桑田,红岭村已经从适合隐匿军队行踪的荒凉之地,变成了乡村全面振兴的沃土。村民们发展设施农业冷棚项目,种植了6500亩冷棚西瓜,建成果蔬暖棚200亩,成立了新民市甜美红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人均年收入超过了3.3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也超过了50万元,迸发出乡村振兴的全新活力。
在这片英雄们战斗过的土地上,昔日的呐喊与冲锋已成为历史的回响。清晨,村民们在果蔬暖棚中劳作,午后在庭院中闲话家常,孩子们在平坦道路上追逐嬉笑——人民安居乐业就是对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最好的告慰。
本报记者 华贤东
通讯员 安邦 林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