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绣着彝绣,心里就有底气,咱们靠这针线也能闯世界!”在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县,彝绣既是老手艺,也是妇女增收的依靠。可从前,52家彝绣企业(工坊)都做同款绣品,争订单、闹矛盾,现在禄劝县以产业协同为“黏合剂”,把资源优势变发展动能,让彝绣“活”起来,更让妇女“绣”出好日子。
织密协同网:老手艺找到新活路
产业协同模式落地前,禄劝彝绣的“各绣各的”窘境,彝绣协会副会长尹明章经常经历。去年订单突然多了 10%,他看着堆成山的布料愁得睡不着:“人手不够,这订单怕是要黄!”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在“彝绣联盟”微信群喊了一嗓子,没想到短短几天,10多名绣娘主动上门帮忙,顺利赶完了订单。这股解燃眉之急的“及时雨”,正是县里搭建的协同网络在发挥作用。
为了打破产业僵局,县里先把分散的绣娘、非遗传承人、企业“串”成产业发展联盟,结束了“单打独斗”的局面。联盟不只是守护老手艺,还一起组织技能培训、研发新样式、跑市场拓销路、申报非遗项目;接着又推动成立合作社,搭起“联盟对接订单、绣娘居家制作、企业上门回收”的产销链,连原材料采购都统一协调,让大家省心又高效。考虑到绣娘们大多要照顾孩子,县里还盘活闲置房屋改造成刺绣车间,把就业岗位直接送到家门口。
如今的禄劝彝绣早已焕发生机:绣娘们敢想敢试,把彝绣图案缝在羊毛衣、皮革包上,还融入蜡染工艺,一件高端服饰能卖到8000多块;全县建成1个彝绣体验街区、1个彝绣馆、4个非遗工坊,54家经营商一年能生产30万件绣品,年产值达5000万元。曾经的老手艺,终于绣出了增收致富的新光景。
激活骨干力:领头力量带着产业跑
撒营盘书西村的徐玉莲是彝绣产业的骨干带头人,做绣娘一年能赚2万多,还主动拉拢 20多个姐妹一起干。在禄劝,这样的骨干带头人不在少数,他们牵头搭建“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带头人搭台整合资源、合作社对接市场、农户发挥手艺专长,彝绣成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金钥匙”。
为帮企业破解发展难题,县里挑选25名懂政策、懂经营、有经验的行业能手,组建5个“产业服务团”,每个团定向对接8-10家彝绣企业,上门宣讲政策、倾听需求,把难题逐条梳理解决。人才培育同样紧跟步伐:推行“传承人+高校”合作机制,带领企业走进高校交流、参与各类展会,选派优秀绣娘赴外地学习先进技艺;人社局将刺绣纳入免费技能培训项目,2023年以来已举办87期培训班,培训4350人,评选出321名“金牌绣娘”,其中2人成为县委联系专家,1名传承人获得全国表彰,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力。
做实就业路:巧手绣出共富好日子
“刚开始每月就几百块,现在能拿到4000元,每天至少150元,我喜欢这行,打算一直做下去。”“金牌绣娘”朱绍芬的话,说出了很多绣娘的心声。禄劝的罗婺彝绣街热闹非凡,20多家企业聚集于此,既能观看彝绣展演、体验刺绣乐趣,又能选购特色绣品,成为彝绣产业的展示窗口。
县里由人才办牵头,联合发改、文旅等部门邀请专家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文旅局选派6名业务骨干帮助企业开展宣传推广、促进行业交流,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村民们也纷纷搭上产业发展的快车:把闲置宅基地租给合作社,多了一笔稳定租金收入;合作社和骨干绣娘共同开发兼具传统韵味与时尚元素的文创产品,让老手艺真正变成了“金饭碗”。现在全县已有500多家手工作坊、70家非遗工坊,直接带动3000多名妇女就业,人均月增收超3000元;还间接帮助1万多名妇女实现居家灵活就业,人均年增收7000元以上。彝绣不仅丰富了当地旅游产品供给,更成为妇女在家门口增收致富的优质路径。

禄劝当地绣娘展示彝族传统刺绣。(禄劝县委组织部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