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饱未”里的乡情
2025-10-24 08:55: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许燕艳(右)看望独居老人。(作者供图)

  “后生仔,呷饱未?(吃饱了吗?)”这句闽南乡音里最温热的问候,成为我到村任职的第一课。

  这句带着烟火气的寒暄里,藏着乡亲们最本真的期待。2024年3月,我博士毕业,从福州大学的实验室走到泉州台商投资区东园镇锦厝村的田埂上,担任村党委书记助理。一年多的到村任职生活,让我明白了“呷饱未”的答案——它不在文件的字缝里,而在脚下的泥土中。

  我虽然是泉州市泉港区人,但讲的是莆田方言。初到锦厝村,语言成为我的第一道坎。入户走访时听不懂闽南方言,防台风防汛时更是手忙脚乱。记得2024年台风“格美”登陆那天,暴雨如注,村口低洼处的下水道被枯枝烂叶堵死,积水很快漫过脚踝。村党委书记庄芳华二话不说,带着我和驻村工作队队长抄起铁锹就干。

  当时,雨衣根本挡不住倾盆大雨,泥浆溅满裤腿。我们三人埋头清淤,路过的村民招呼:“呷饱未?进来喝口热茶再做!”雨还在下,可那句问候撞进心里,我突然就明白了:在这片土地上,“呷饱未”对我来说,不仅是寒暄,更在提醒我“今天为乡亲们做了啥?明天还能做点啥?”

  锦厝村是个人口大村,通过国情调研,我发现其中不少是留守老人。郭阿婆的儿女都在外地打工,她独自住在小区高层,家里唯一的声响是那台老式收音机。

  第一次上门看望时,她一边翻箱倒柜地找饼干,一边问:“你们呷饱未?”我们要离开时,她拉着我们的手不舍地说:“不忙的时候多来坐坐。”这句话背后,折射出村里很多老人同样的现状。这件事让我领悟到,乡村振兴的账本上,不能只记下收入和数字,更要记下老人们眼角的笑纹。

  村里多数低龄老人身子骨还硬朗,我同村“两委”合计,拉起一支“以老助老帮扶队”,让低龄健康的老人帮扶高龄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定期上门擦灰、扫地、聊天……让冷清的屋子有了烟火气。这不是简单的帮扶,而是让每一句“呷饱未”都有人回应。

  走访中,我发现村里的老人很怕看病。他们一辈子省钱习惯了,头疼脑热先扛着,每年村里组织的免费体检参与积极性都不高。道理对他们来说太绕,我只能把道理换成“实惠”。我们邀请医生进村义诊。可刚开始,林阿婆一听要抽血,立刻往回缩:“抽我的血?要我的老命哦!”

  我蹲下来轻声说:“阿婆,这针比蚊子嘴还细,查完要是没事,您心里不就更踏实了?要是真有啥小毛病,早发现早治好,还能领盐和洗洁精回家呢。”她将信将疑伸出手,针扎下去时,连眉头都没皱一下。

  等到第二年义诊,医生还没到,就听见有人喊:“小许,呷饱未?”抬头一看,林阿婆带着几个老姐妹排在体检队伍的最前面。从最初的百来号人到现在的近400人,那句“小许,呷饱未?”让我明白,基层工作不用空喊华丽的口号,只需认认真真办实事,群众自然会把你放在心间。

  村里20多盏损坏的路灯重新亮起来了,坑洼的村道变得平整宽敞,幸福院的长者食堂飘出饭菜香,“党建+”邻里中心提升后,完善了“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病有所医、食有所安、居有所乐、事有所办”六大功能……这些看得见的变化,让政策文件上的“民生项目”变成了村民家门口的实惠。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如今走在村里,那一声声“呷饱未”不再是简单的问候,而是沉甸甸的责任。往后的路还长,但只要这声“呷饱未”还在耳畔,我就知道该往哪里走——往乡亲们最需要的地方走,往泥土最厚实的地方走,让大伙儿的日子都越来越有奔头。 许燕艳

责编: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