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一刻,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国的绿水青山。10月17日,联合国旅游组织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的诞生地——浙江湖州,公布2025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我国4个乡村入选,加上此前入选的15个村,我国累计入选村庄达19个,位居世界首位。发生在绿水青山间的山乡巨变,持续吸引着世界的目光。透过一个个鲜活的乡村图景,世界看到了蓬勃发展的当代中国。
■ 新闻链接
我国已有19个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
10月17日,联合国旅游组织在浙江省湖州市举行“最佳旅游乡村”颁奖仪式。会上公布了2025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我国申报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双江镇黄岗村、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墨尔多山镇基卡依村、江苏泰州兴化市千垛镇东罗村、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4个乡村入选。
“最佳旅游乡村”评选活动于2021年由联合国旅游组织发起,旨在通过旅游促进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强化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评选通过国际平台展示乡村发展成果,要求参评乡村在文化遗产保护、生态多样性维护及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等方面达到国际标准。截至目前,来自57个国家的236个乡村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其中我国入选总数达19个。


浙江荻港村:千年鱼桑 梦里水乡
在家乡湖州接过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奖牌时,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党委书记莫海平“手在颤抖,非常激动”,同时觉得更添一份责任,这几天一直在思考“如何擦亮这个牌子,做深做实农文旅融合发展”。

荻港村的“鱼文化节”灯火展演。(荻港村村委会供图)
荻港村位于太湖南岸、大运河畔,倚港结村落,荻苇满溪生,自南宋建村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的核心保护区。1007亩桑基鱼塘,从空中俯瞰,水面如镜,被桑林分割成块,天光云影徘徊,被赞为世间少有的美景。
处处倚蚕箔,家家下鱼筌。“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生态循环模式,成了我们村的文化旅游名片。”莫海平说,老祖宗的农耕智慧给现代人留下了良性循环的典范,更成就了荻港一产撬动二产三产的发展迭代。
以鱼桑文化为核心,荻港村成立了研学基地。来研学的孩子们,可以在鱼塘边学捕鱼、田埂上学采摘、灶台前做青团……从桑基鱼塘到寻常农家,荻港村到处都是活态课堂。
把目光转向居民区,村里的房子错落有致,还有不少明清风格建筑。前两年,村里收储了一批老房子,引入31家业态,打造了一条美食街。围绕本土特色开发了桑黄饼、桑叶糕、桑基鱼塘咖啡等独具风味的美食,“是在别处品不到的味道。”莫海平说。
莫海平还提醒到,村里2024年开馆的“非遗里的中国”线下陈列馆也是不可错过的打卡点。“一期我们展出了11省的160项非遗项目,非常亮眼,一年之内到馆游客就有30万人次。”莫海平很骄傲,他说二期计划把其他省份的非遗都收集陈列出来,不仅在量上有突破,在质上也要做出水平。
荻港村是中国乡村将文化根脉转化为发展动力的鲜活范例。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审专家评价,其“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乡村受益”的闭环模式,为全球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范本。
眼下,不少古镇古村遭遇开发同质化等困境,该如何因地制宜合理开发?“一键复制并不可取”,莫海平认为,拒绝过度商业化开发,把江南水乡的本味生活交还给村民,让村民自发形成本土业态并从中受益,也许是破解之计。
村庄旅游发展后,游客越来越多,漂泊在外的村民也回了家,在“家门口”致富。原来在外干个体户的村民杨红梅,回村当了讲解员,后又在老街开了手工糕点店,“一年能挣不少钱”。荻港渔庄糕点师章小林说,和同事们挖掘当地鱼桑文化,研发了十几种糕点,“传播家乡美食很有干劲”。土生土长的荻港女儿徐敏利2003年从一家农家乐做起,现在公司业务已经拓展到了生态旅游领域,成了带富能人,更把文化传承、环境保护作为己任。
目前全村超半数的家庭从事旅游相关行业,2024年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亿元。荻港村民将鱼桑文化因子植入生活,组建了舞龙队、秧歌队、渔家乐打击乐队,腰板挺直了,笑容更多了。下一步,荻港村将联手周围6个村,通过党建联建实现片区组团发展,“我们七兄弟步调一致,强强联合,相信会有大发展。”莫海平说。
江苏东罗村:碧水垛田 古韵新生
位于江苏省里下河腹地的东罗村,地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兴化垛田范围内。这里,人、水、垛和谐共生,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旅游要素与当地生产生活有机融合,形成了主客共享、居游同乐的美好图景。

东罗村水上集市。(兴化市委组织部供图)
垛田之上,碧水之畔,东罗村至今保留着垛田传统耕作技艺,文化遗产在此活态传承。秋日里,东罗村“东罗秋实”展览馆内,研学讲解员邢晓霞正带着一群来自上海的学生参观传统农耕器具。“这些耧车、水车都是村民们捐出来的老物件,我们通过场景复原和互动体验,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垛田农耕文化的智慧。”邢晓霞介绍,村里开发的垛田研学课程涵盖垛田科普等多个项目,今年已接待研学团队超200个,接待学生2万余人次。
“这些高低错落的垛田是怎么形成的?”一名学生好奇地问。邢晓霞指着墙上的照片解释:“东罗村的垛田是先民们在沼泽地带开挖河泥堆积而成,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它既防洪排涝,又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这可是世界级的农业智慧!”
“乡村要发展,不能只守着老祖宗的智慧吃老本,必须在保护中创新。”东罗村党总支书记罗国康接受采访时表示,东罗村始终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觉参与乡村建设与管理。为丰富旅游业态,2018年村里探索“政府+社会资本+村集体”三方合作开发,将民居改造成民宿,垛田成了村民致富“金饭碗”。
在生态保护方面,东罗村始终坚守底线,形成村“两委”、党员志愿者与村民共治的合力。村里设立的鸟类观测站已经记录到20多种珍稀鸟类。村里还定期开展河湖水环境监测,守护好这片水上净土。
为了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村“两委”创新了共建共享的利益联结模式。“我们成立了旅游分组,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参与到民宿经营、导游服务、农产品种植等不同环节。”罗国康说,“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85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66元,大家的获得感实实在在。”
“我们东罗村这次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我想在于它找到了文化遗产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与社区和谐共建的平衡点。”罗国康总结道,“依托‘花海森林’片区发展促进委员会统筹协调作用,我们证明了乡村旅游可以不依赖大规模商业开发,而是可以通过激活本土资源、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这座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向世界展现中国乡村的独特魅力。
四川基卡依村:青山筑梦 文脉生辉
10月17日,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墨尔多山镇基卡依村成功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2025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基卡依村党支部书记三依格绒激动万分:“这是让日子更红火的起点!” 这句话成了全村人最滚烫的共识。这个藏羌彝走廊上的村落,藏着太多关于守护与新生的故事。

基卡依村风景。 (丹巴县委组织部供图)
藏羌彝走廊的核心区里,基卡依村像一颗被时光温柔以待的明珠。这里有着从1700米到5000米的海拔落差,立体的山水间藏着700多种国家珍稀动植物,是名副其实的“自然基因库”。清晨的雾漫过山腰时,一座座碉楼在雾里若隐若现,像极了守护村落的老者;“女子成人礼”的古老仪式还在传承,丹巴古碉群、罕额依遗址静静立着,藏族碉楼营造技艺的凿石声、顶毪衫歌的调子,依旧在村里的街巷间流转——这些都是“最珍贵的家底”。
“这份荣誉,是大伙一年年守着村子、护着生态、传着文化攒下的。我们自豪,但更知道肩上的担子重了——这张世界名片,得让它越擦越亮。”三依格绒告诉记者,在基卡依村的旅游故事里,村民永远是主角。村里建了乡村旅游合作社、民宿联盟协会。95后德吉初,花了7年时间,把自家房子改成了藏式民宿“德吉康瓦”,还带着20多位乡亲一起干活。说起这些年的变化,她眼里闪着光:“大家不再是看着村子变,而是亲手建村子。收入高了,更开心的是,越来越多人愿意穿传统服饰、唱嘉绒老歌,咱们的文化,好像活过来了。”
村里还格外疼惜女人们的手艺,推出了“美人谷绣娘”的劳务品牌,民宿接待户里52%的从业者都是她们。土陶、刺绣这些老手艺,也被搬进了活态博物馆,成了游客爱体验的研学项目,慢慢凑出了“民宿+文化+旅游”的热闹图景。

丹巴姑娘身着嘉绒服饰,在梨花树下赏春花。(丹巴县委组织部供图)
基卡依村的红火,离不开政府的托举。丹巴县照着乡村振兴的路子,立足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定位,抱着“以农为本、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想法,一步步蹚出了农文旅融合的新路。出台政策,搭起“1+N”的政策架子,给村子的发展稳稳地托了底。
这些政策,慢慢长成了看得见的好日子。据三依格绒介绍,今年1月至9月,基卡依村所在的中路片区接待游客33.1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64亿元。“现在我们村旅游产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阳光产业、致富产业、支柱产业。”通过“春赏花、夏纳凉、秋选美、冬沐阳”的全时旅游策略,这个面积5.95平方公里的村庄,全村90%以上村民直接从事旅游业,79户开展旅游接待,带动就业岗位200余个,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万元。
说起未来,墨尔多山镇党委书记王远刚的规划里满是温度。他说要靠五个“聚焦”守住这份荣誉:守好文脉与绿水青山,让村子的底色更厚;完善设施、做好服务,让游客来了就像回家;把嘉绒文化变成能摸能玩的体验项目;让村民都成家乡的代言人,讲好村里的故事;还要完善利益联结,让大家一起把日子过得更甜。
川西高原上的基卡依村,用碉楼、非遗、绿水青山,向世界绽放着中国乡村之美,更让所有人看见——这里的老百姓,把日子过成了自己想要的红火模样。
贵州黄岗村:传奇侗寨 “活”在当下
“书记,咱们黄岗,凭什么能拿到这个世界级奖项?”在鼓楼旁那棵郁郁葱葱的古树下,村民吴孟娘激动地指着手机上跳出来的黄岗村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2025年最佳旅游乡村”的新闻,问驻村第一书记张力。张力抬起头来,目光掠过层叠的榫卯吊脚楼,落在不远处高耸的鼓楼上,说道:“归根结底,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成了我们被世界看见的‘密码’。”

黄岗村“喊天节”表演现场。吴光辉 摄
贵州黎平黄岗侗寨已有800余年历史,作为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它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黔湘桂交界的大山深处。黄岗村374栋榫卯结构的吊脚楼沿山势铺展,5座鼓楼如星辰散落,400余座禾晾禾仓鳞次栉比,被誉为“活着的侗族建筑博物馆”。为了让这些“老”宝贝“活”在当下,驻村工作队请老师傅用传统工艺加固翻新、修旧如旧,既保护建筑,又让村民住得舒心。如今,这些吊脚楼不仅是家园,更是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产。
黄岗村拥有85%的森林覆盖率,2300亩梯田层叠,双溪过村、古井串寨,流淌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智慧。这里传承的“稻鱼鸭复合农业系统”不仅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更构建起一个无需农药化肥的生态闭环。
“我们不仅要让游客看风景,还要让他们参与进来带动消费。”村党支部书记吴龙保介绍,为了让千年“稻鱼鸭”系统产出双重效益,在村“两委”的统筹规划下,稻田变成了开放的生态体验园。游客可以亲手抓稻花鱼、放侗家鸭,亲身体验传统的田园文化。今年国庆中秋假期,黄岗旅游游客近2000人次。
“发展旅游,不能乱了人心,更不能丢了规矩。”吴龙保深知传统治理智慧的价值,“我们侗家人讲‘侗款’,重乡规民约。”黄岗独特的侗族款约习俗和“寨老制”,在现代乡村治理中展现出独特活力。村“两委”牵头制定《黄岗村“寨管委”议事制度》及《村规民约》等规章制度,以制度明确“大事共议、实事共办、难事共解”的治理原则,通过公约守住文化根脉,实现“治”与“传”的同步推进。
黄岗的根,深植于文化与生态的交织之中。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是黄岗的灵魂。“在黄岗,饭养生,歌养心,不能让大歌只留在记忆里。”“男声侗族大歌”传承人吴成龙,曾一度为年轻一代外出务工、歌队青黄不接而发愁。村“两委”十分重视侗族大歌的传承保护,多次请他带着大家“把侗族大歌唱到游客心里去”。
各方合力之下,以前鼓楼下的日常传习现在变成了小型音乐会,歌师们成了文化导师。“现在,孩子们看到唱歌能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还能增加收入,学习的劲头足多了!”吴成龙欣慰地说。从侗族大歌的古老复调,到火塘边的悠扬琴声,人类非遗在炊烟中代代相传。
古老的歌声,因找到了新的传承人和知音而愈发嘹亮。2025年8月,黎平县侗族大歌艺术团与黄岗侗寨歌队共45名侗族歌手惊艳亮相国家大剧院。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一场始于鼓楼下的问答,如今有了响彻世界的答案。黄岗村正以“文化+生态+旅游”深度融合的最佳姿态,向世界讲述着古老侗族的乡村全面振兴故事。
■ 专家视点
让世界读懂 中国乡村风情
□ 李 昊
联合国旅游组织最新公布2025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中国有4个乡村入选,入选总数达19个,居世界首位。这一成绩,彰显着中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中的实践智慧——以绿水青山为底色,以文化传承为灵魂,把美丽乡村建设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精神家园。
为什么乡村要发展文旅?为什么文旅要向乡村发展?经济学上,这是一场“错配的纠偏”。在城市里,供给同质化与拥挤成本抬升,使旅游体验的边际“新奇度”不断递减;而乡村拥有稀缺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文化资源,恰好契合消费升级与身心疗愈的需求。文旅产业通过生态与文化的无形价值具象化,以生态观光、文化体验、民宿餐饮、非遗手作、研学康养等为手段,把自然景观与传统文化转化为旅游资源。由此,不仅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更重塑了乡村的活力,把农业与现代服务业重新嵌合,形成“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的乡村经济新形态。
这些“最佳旅游乡村”的出圈,凝聚着乡村文旅发展的共识,也彰显着因地制宜的创造力。今年入选的东罗村、荻港村以农遗与水乡相融,让垛田、河网、桑基鱼塘构成田园即景;基卡依村通过修复古碉与藏式民居,让建筑成为民族文化的叙事载体;黄岗村以共治重塑侗寨,用“寨老制”“款约”延续乡规民约之韵。再看往年入选村落,篁岭村以徽派古建与“晒秋”塑造视觉名片,下姜村以高效农业践行“两山”理念,扎尕那村凭峡谷风光走向国际,小岗村以改革精神续写时代传奇……类型多样、风采各异的中国乡村,正以自己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让世界在独特的乡村风情中读懂中国。
19个“最佳旅游乡村”的入选,见证了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也描绘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图景。面向未来,要让更多乡村百花齐放:既要坚守生态与文化底色,又要以市场和科技激发活力;既要引来资本与人才“活水”,又要促进村民共建共享。唯有如此,乡村文旅才能从“流量美景”走向“幸福实景”,让美丽乡村成为展示中华文明与时代风貌的一张张亮丽名片。
(作者为东南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
本报记者 周妍 周晶 周静文 尹丹丹 统稿 朱秀霞
通讯员 于利群 吴为成 陈彩蝶 唐慧 刘太海
策划 陈炳山 朱秀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