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盛夏,我乘车抵达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鲁阳街道小贾庄社区,担任小贾庄社区党支部书记助理,开启了为期两年的基层锻炼。两年间,我结识了许多淳朴的农民朋友,并切身感受到建立对下一代的教育帮扶机制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杜伟铭(右三)在为孩子们宣讲。(作者本人供图)
“孩子说想去当兵,我心想这可太好了。”走村入户时,村里的婶子和村干部聊天时说。在旁拍照的我无心插了句嘴,“要不要走国家的定向士官计划?”也正是这一句无心之言,铺展出我在村的“新身份”——生涯发展指导老师。
利用撰写村情要素登记表及国情调研报告的契机,我开启了一段骑电动车逢人便聊的“社牛”时光。这期间,我发现多数乡亲受文化所困,提起孩子教育时讪笑以对,“进厂”“命”等词被频频提起。更令我如鲠在喉的是,监测户、重病户因家中孩子高考不知如何填志愿,被迫从微薄积蓄中拿出数千元进城找机构帮忙,最终孩子虽然录取了省外大专院校,但所学专业的就业率不甚理想。
类似调研让我猛然醒悟,乡村振兴需要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发展信心,生涯发展教育破题刻不容缓。思路已定,我开始线上线下奔走游说。“这是好事情啊!村部西头那间办公室给你腾出来,你放手干吧!”村党支部书记王长军大力支持。各个专业的同学,也跟我纷纷表示“欢迎随时提问”。有了这些坚实的资源助力,再加上选调生在村工作经费的支持,青少年生涯发展咨询点(试点)得以在社区成立。
台子搭好,唱什么戏、怎么唱摆在眼前。空闲时,我到院校官网、社交网络等平台收集信息,通过电话咨询、听课、截屏、手抄等方式,将海量招录情况、就业前景等留在本上、记在心里。材料有了,担心自己“唱不好”,我开始参加线上线下的志愿填报培训,积累志愿录取原则、志愿填报方式方法、各志愿批次填报注意事项等。除日常为参加国考省考、选调生、“三支一扶”等考试的待业青年解答外,高考报考尤其让我关注。
通过开展集中性生涯规划讲座、针对性入户家访等,我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成长方案。比如,为家庭困难但分数过本科线的学生,规划优质专科专业;为分数较低的学生,规划本科院校的专科专业或便于就业、升本的专科专业,以及针灸推拿、护理康养、机电维修等高就业适配专业,尽量做到一人一思路、一人一方案。
咨询点成立这两年来,志愿填报业务已直接或间接帮助逾50名本村高考学子顺利完成志愿填报,无一滑档。这并不是结束,孩子们被录取后,我通过微信群对入学前的助学贷款,以及入学后的竞选班委、转专业、辅修等事宜,继续提供长期的线上指导。
农村孩子的人生岔路口,最缺的不是分数,而是方向。能够在他们向上生长的过程中施以养分,是我的骄傲。当农村孩子通过教育获得支撑家庭、建设家乡的能力,乡村就有了最坚实的人才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