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村‘两委’干部参与村务管理,从政策解读到矛盾调解,每一件事都让我对农村工作有了新认识。”农村党员肖启潘,经过几个月跟岗学习,通过补选程序,当选为福建省尤溪县梅仙镇梅仙村党支部委员。
从一名普通农村党员到村支委,肖启潘将其成长的秘诀,归功于县里组织的党员“跟岗锻炼”培训。近年来,尤溪县以提升农村党员能力素质为着力点,创新党员教育培训,开展党员教育“破圈”实践,推动党员教育走深走实、扩面提质,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红色动力。2024年以来,全县各级各部门共举办各类培训班691期、覆盖5.68万人次。
“两茶”产业培训班组织学员到台溪乡清溪茶厂开展现场教学。吴建铭 摄
以“红色实景”浸润“初心使命”,破“认知浅层圈”
今年,坂面镇农村党员培训班首批128名学员,怀着崇敬之心走进京口村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透过一幅幅历史图片、一件件革命文物、一段段文献资料……大家深刻感悟革命先辈们坚如磐石的信仰与矢志不渝的崇高理想,红色基因的力量在心底激荡。
尤溪县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引导农村党员不断提高政治“三力”。将党史学习作为“必修课”,依托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遗址等本地红色资源,开展沉浸式现场教学,打造“牢记嘱托”系列主题教学线路,让党员在红色足迹中感悟初心、强化使命。
目前,坂面镇正整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遗址、光兴茶山、坂面红曲酒小院等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三红”文化研学路线。
坂面镇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黄在锦 摄
按“实际需求”定制“培训菜单”,破“学用脱节圈”
“重走知青路,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奉献与坚守,作为一名社区党员,为邻居们服务、帮大家解决实际难题的责任感更强了,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也更高了。”近日,在城关镇下村村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参加学习后,南溪社区党员刘秀梅感慨道。
城关镇党委深入挖掘本土知青文化,将“知青足迹”转化为党员教育的鲜活教材,打造特色鲜明的下村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创新推出“走知青路、忆初心志”沉浸式课程体系。通过实地参观知青文化园等多元实践教学,有效激发党员学习热情和参与动力。今年以来,城关镇已累计开展培训6场,参训人次达940人,实现全镇在家党员参训全覆盖。
为避免培训“枯燥化”“形式化”,尤溪县在培训内容和形式上大胆创新。内容上追热点、接地气,围绕党的惠农政策、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等主题,面向15个乡镇和20个部门征集师资和课程,目前已吸纳教师30名,储备精品课程80余门。形式上破常规、多互动,把课堂延伸到产业基地、工厂车间、田间地头,邀请致富带头人、技术能手、“土专家”现身说法,设置制茶、直播带货、食用菌种植等实操环节。2024年以来,已举办技能培训18期,培训1380余人次。此外,尤溪还积极借助沪明合作、山海协作等平台,推动师资、课程和现场教学点资源共享,拓宽党员视野,增强培训实效。
城关镇2025年党员教育培训班学员参观下村知青文化园。廖伟杰 摄
以“跟岗实战”替代“单向授课”,破“培养单一圈”
乡村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针对村干部“选人难、人难选”的问题,梅仙镇党委立足镇情实际,通过精准引才、精确用才、精心留才,结合新型乡村人才优选工作,将目光投向有意愿返乡任职的优选人才队伍,从中择优挑选骨干充实到村级后备力量。同时,为让人才快速适应农村工作,梅仙镇探索开展“跟岗锻炼”素质能力提升行动,精心设置村书记、主任助理等岗位,让人才深度参与村务实践,为明年村级组织换届筑牢人才根基。
培训的生命力在于运用。尤溪县高度重视学用结合,推动培训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际成效。扎实开展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将后备人才纳入乡村振兴专题培训,安排乡镇干部、优秀村书记结对帮带,组织列席村“两委”会议、参与项目建设和矛盾调解,提升实战能力。
同时,创新无职党员管理机制,通过设岗定责,将无职党员变为“有职”,把作用发挥情况与评优评先、推荐“两代表一委员”等挂钩,激发农村党员干事热情。近年来,已有5名无职党员获评“全县优秀共产党员”,610余人被推荐为各级“两代表一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