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初露,澜沧江、云雾绕着碧罗雪山,鳞次栉比的特色民居逐渐清晰。这里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中排乡德庆村。
2020年,德庆村实现了全村脱贫摘帽的目标。2025年9月16日,记者来到德庆村,与驻村工作队队员们同吃同住,感受这片土地在脱贫后持续发生的变化,探寻变化背后的“三十六计”。
德庆村村景。刘琼 摄
无中生有
汽车驶进德庆村,宽阔整洁的水泥路两旁,没有完工的居民小楼不时映入眼帘。德庆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和树叁告诉记者:“村民挣到钱就会盖新房,一年盖一层,最后一年再装修。”
这一幢幢小楼不断“长高”,晒出了村民生活巨变,也刻印着全村的奋斗足迹。
“‘看天一条缝,看地一道沟,出门靠溜索,种地像攀岩。’这曾是我们村的真实写照。”和树叁感慨万千,那时全村402户中80%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各项扶贫政策、各种要素陆续向德庆村汇聚。那几年基础设施短板不断拉长,为乡村全面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9月17日清晨,细雨绵绵。记者乘坐汽车,沿着盘山路到达吉大鲁二组。“大山曾是我们村发展的‘拦路虎’,但走对了路子,也会变成致富的靠山。”德庆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杨作成笑着指向泛着绿油油光泽的大片云木香。
2019年,在调研比选后,村里确定海拔2400米的吉大鲁二组试种云木香。当时,村民对发展该产业没有信心,为打消村民顾虑,德庆村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作为破局的关键抓手。23万元扶贫资金撬动了村民种植积极性,174户村民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试种的350亩云木香,收益远远高于传统作物。如今,全村云木香种植面积超2000亩,亩产值高达1.5万元,拉动户均年增收4万元。
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19年德庆村首批养殖50头毛驴,贫困户当年就分红4万元。“但2023年一场突发疫病,养殖户损失惨重。”和树叁惋惜不已。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同时期发展的生猪产业势头强劲。德庆村投入23.7万元资金,帮助村里3户生猪养殖户扩大规模。如今,这3个养殖场年增收20余万元,每年给村集体分红4200元。本村村民购买猪肉还可享受优惠价,并支持直接用玉米进行置换。
德庆村党总支书记和树叁(左)向本报记者刘琼介绍村里产业情况。 刘凤双 摄
以小博大
走进老窝山漆油加工坊,蒸汽升腾,油机轰鸣。和树叁抓起一把烘干的漆树籽倒入进料口,金黄的油液缓缓流出。“2024年,村集体购入了这套设备。如今,全乡12个村的漆树籽、核桃都往这儿送。”
谈及小作坊的创办缘由,和树叁直言是“形势所迫”。
老窝组自然生长的漆树超2000亩,年产漆树籽18000多斤。漆树籽榨取的漆油是怒江流域饮食文化中重要的元素。以前榨漆油要跑县外,或自家手工加工,十分不方便。村民的难处,一直盘在和树叁心里。
除了漆树,德庆村还有大量野生核桃树,核桃年产量30多吨。但自收购价大跌后,核桃掉落山间,也无人专门采收。
如何盘活这些资源“家底”?德庆村抓住怒江州“十小”创业试点的契机,于2024年2月成立老窝山漆油加工坊。“截至目前,小作坊共加工漆树籽18675斤、核桃8000斤、油菜籽16万斤,助力群众增收60余万元。”德庆村党总支副书记和利伟笑着说。
驻村工作队主导的菜籽油产业,后来居上。去年9月,德庆村驻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胡能走马上任后,选定油菜作为秋冬种植空窗期生产的“第一枪”。说干就干,去年10月,村“两委”干部带头试种9.5亩油菜,动员80户村民参与,种植面积扩大至400亩。今年5月,油菜喜获丰收。油菜籽送到小作坊,榨出约5.9万斤菜籽油,销售上供不应求。“今年菜籽油总产值达59.2万元,可以说实现了开门红。”胡能表示。
更开心的是村民。9月6日,在德庆村2025年小春油菜产业促增收暨菜籽油收益资金发放仪式上,村民们拿着一沓沓现金,喜不自禁。75岁的和玉翠兴奋地说:“这次种了5亩,不仅够自家吃,还赚了7000多元,新产业收成确实稳当。”
发放仪式刚结束,和树叁就接到村民张四斤的电话:“书记,今年那种油菜的事儿,可得头一个告诉我啊!”原来,张四斤去年观望了很久才种,耽误了农时,导致油菜没有结籽,他为此很懊恼。“我们不强迫农户大干快上,用好效益引导农户参与。”和树叁有自己的坚持。
“油菜采收后,旋即复种了玉米。”胡能迫不及待地引着记者走到田间。只见翻着金色波浪的玉米地里,一排排一人多高的玉米杆粗壮挺拔,不久就可以采收了。“一地双收,预计亩均增收2400元。”
从有到优
“3斤多,长得很肥……”午后,驻村工作队队员尹俊媛在水田里查看稻田鱼的生长情况,“稻鱼共生项目是我们工作队今年的新动作之一。”这些年,怒江州农业农村局派出干部驻扎德庆村,他们一茬接着一茬干,推动德庆村产业迈向“从有到优”。
德庆村地处高山峡谷地带,每一分水田都极其珍贵。今年6月,驻村工作队推广稻鱼综合种养,向25户村民免费发放2490公斤鱼苗,投放稻田面积达83亩。同时,技术人员对村民进行专项培训,详细讲解鱼沟开挖、田埂加高加固、鱼苗放养密度及进排水口防逃网安装等关键技术。
稻鱼共生项目已在德庆村落地,但驻村工作队探索拓展稻田经济价值边界的脚步并未停下。9月12日,胡能从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罕镇曼远村学习归来,当地“一稻两虾(红螯螯虾)”种养模式让他深受启发。“这种龙虾生长快、抗逆性强、出肉率高。”胡能说,“德庆村水源好、日照长,如果我们引入龙虾,3个月就能养得肉满壳肥。”
让好山好水好生态有更多变现方式,德庆村步履不停。老窝组地处老窝山片区。近年来,这片原始而壮美的秘境,吸引着越来越多徒步爱好者前来探访。“一些村民开始做徒步者的向导,一年也能增收1万多元。”和利伟说,“但客人时多时少,人气不足。”为此,今年上半年,德庆村与山西云游国际旅行社达成合作,共同打造精品徒步路线。“现在,旅行社每月组织2个团队来村,后期双方将携手把老窝山建成特色户外目的地。”
晚霞瑰丽,炊烟袅袅,层叠的山岭间,通往外界的盘山公路如丝带般蜿蜒。疾驰的车灯划破暮色,照亮了这片积蓄力量、充满希望的土地。
记者手记 >>>
德庆村的故事,还藏在三位村干部朴素的话语里。
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和树叁的一句话,道出了时代的变迁:“现在猪吃的,我小时候都吃不上。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我们真是实现了‘一步跨千年’。”
村委会副主任和小发指着脚下的石子路:“这条老路是1996年我们村自发修的出山路。那时我初三,想辍学,父亲二话不说把我拎到工地。三天,满手血泡,我就懂了这份苦。后来,政策的春风又送来了一条宽阔的水泥进村路,我们村的‘致富路’愈发坚实。”
村党总支宣传委员和荣霞的分享则让人看到希望:“村里很多阿嬷一辈子没走出过县城,但今年,我们村就有15个孩子考上大学,‘飞’出了大山。”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有科学精准的扶贫政策,以及真心实意帮扶的驻村工作队和自强不息的村民共同努力,德庆村冲出贫困的阴霾,迎来农业产业“多点开花”的盛景。
行者无疆。如今,德庆村仍在探索:拥有原料实力、产品实力的漆油、菜籽油,如何打破销售的区域局限?依托老窝山的自然资源优势,如何提升文旅产业的品牌影响力?在外出务工人数持续增长的态势下,如何吸引年轻人回村发展?
可以看见,从摆脱贫困到乡村全面振兴,无论处于怎样的境况,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始终保持着与现实相拼搏的创造力。
本报记者 刘琼 刘凤双
通讯员 和慧灵 刘顺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