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破解高标准农田“重建轻管”困局——农民从“旁观者”变成“主人翁”
2025-10-16 09:21:00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秋收时节,走进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南村镇,千亩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上,收割机沿着四通八达的机耕道,驶入成方的玉米大田,金黄的玉米伴着机声隆隆,颗粒归仓。

  南村镇清水村党支部书记王玉芹看着眼前的丰收景象,满脸喜悦:“高标准农田里种粮食,全程都能机械化,省时省力有效益,是我们农民的致富田,可得管理好喽!”作为跟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老把式”,王玉芹认识到了高标准农田的“好”,就愿意主动扛起维护的责任,在她看来,这些设施不是政府建完就不管的摆设,而是跟自家收成、日子紧密挂钩的“宝贝”——设施管护得好,农机进出顺畅、灌溉随开随用,粮食产量才能稳中有升。她告诉记者:“遇上管道漏水、易损件生锈,或者忙起来手重不小心掰断零件等情况,赶着当天要浇地、播种,我们一般会立马修,半点儿耽误不得!一年下来维护费加上备用配件费用大概三五万元,花这些钱换农田顺顺当当出产量,比啥都值!”这一幕,正是青岛打破“政府干、农民看”传统模式,让农民成为高标准农田建管主角的生动写照。

  高标准农田是我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的关键性支撑工程,建设时间长、难度大、涉及范围广,尤其是建后管护问题,一直是困扰各地的难题。面对曾经“建后管护难、农民参与少”的困境,近年来青岛市通过构建民主协商、长效管护、主体激活的全链条机制体系,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让高标准农田真正成为农民的“稳产田”“致富田”。

  民主协商

  从“要我建”到“我要建”

  高标准农田建什么、怎么建,农民最有发言权。青岛跳出“政府规划、群众配合”的旧框架,将民主协商贯穿项目全流程,让农民的“金点子”变成实实在在的建设成果。

  在莱西市,“三级联动”决策体系早已成为项目规划的“标配”。项目启动前,“村委商议—镇街提议—区市审议”的流程环环相扣,村民代表大会、田间议事会开在田埂上,大家围坐在一起聊需求、提建议。青岛金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荷就曾在2024年项目规划时,通过田间议事会提出“增加农用井密度、拓宽机耕道”的建议——当时她托管的土地大型农机进出不便、灌溉点位不足是最大难题。没过多久,设计单位就根据她的建议调整了方案,“自己提的需求能落地,建起来的田才更合心意。”

  监督环节同样让农民“看得见、管得着”。青岛严格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公示制,在建设过程中,将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和设计单位的名称、联系人、联系方式,在工程点公告,便于群众监督。平度市更早在2021年就引入“全过程验收”模式,验收单位派驻技术人员扎根工地,村民可随时跟着技术人员查看原材料进场、隐蔽工程施工,发现问题直接反馈。李园街道西马家疃村的整改案例就很典型:2025年初,村民反映8个出水口破损,“原来半天的活要干一天”,问题上报后,街道当天组织施工队进场,仅用一天就完成修缮,村委还现场演示使用方法,“现在打开阀门就出水,省了不少人力。”

  这种“群众全程参与”的模式,让项目建设更贴合实际需求。截至目前,青岛在高标准农田规划阶段收集的农民意见85%以上被纳入设计方案,从根源上避免了“建用脱节”。

  长效管护

  从“管一阵”到“管长久”

  “三分建,七分管”,高标准农田要发挥长效效益,关键在管护。青岛通过“制度兜底+创新补位”,构建起覆盖市、镇、村、主体的管护网络,让设施“有人管、管得好”。

  制度层面,平度市率先出台《高标准农田管护办法》,明确“市统筹负责、镇具体负责、村主体责任”的管护机制,形成“市级—镇街—管区—村”四级管护体系。在这套体系里,“网格化”是核心抓手:每个村都配备专职网格员,每月定期巡查农田设施,小到出水口松动、大到管道破裂,都要记录在巡查记录表中,及时上报镇街;镇街汇总问题后,小修小补由镇村自行组织,大修工程则交由农旅集团专业施工。2025年,平度市安排管护资金500万元用于2019年以来发现的611处问题整改,保障工程设施长期发挥效益。

  市场化创新则为管护加了一道保障。青岛创新“保险+风控+管护”模式,在即墨区,人保财险依托农村网点优势组建专业化管护队伍,不仅在2年质保期内对工程质量缺陷提供赔偿,质保期后还持续跟踪维护,同步引入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作技术支撑,对设施潜在问题提前评估,从“事后维修”转向“事前预防”。农民也主动加入管护队伍,王玉芹的合作社就承担了片区内3000余亩农田的日常巡查,当农机手作业时发现出水口破损、管道漏水,会第一时间反馈给村级网格员,“设施好用,我们干活才顺畅,管护也成了份内事。”王玉芹说。

  截至目前,青岛已为所有高标准农田建立管护档案,设施完好率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主体激活

  从“没收益”到“多受益”

  让农民主动参与建管,核心是让他们尝到“甜头”。青岛通过打通“建设—管护—收益”全链条,让农民从高标准农田中获得产量、收入、成本的多重红利,真正激活主体动力。

  产量提升是最直接的收益。王玉芹的经历很有代表性:2008年她刚流转800亩土地,地块零散、基础设施落后,小麦亩产仅500公斤左右。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机耕道、灌溉设施逐步完善,她又引入电脑控制播种机等先进设备,如今小麦亩产已达700多公斤,最高时能到800公斤。

  这样的改变在南村镇并非个例,高标准农田项目配套的变压器、平整的机耕道、铺到田间的地埋管道,为农民自费打深水井扫清了障碍——有了变压器,抽水灌溉的电力有保障;有机耕道,钻井设备能顺利进场;有地埋管道,井水能快速输送到田间。村民们自掏腰包,每口井投入3万到4万元,这些深水井一建成,就成了粮食稳产的“定心丸”。曾经做苗木生意的逄明秋,正是看中了高标准农田带来的农业发展前景,果断流转了土地,一口气自费打了十几眼深水井,如今他的地块灌溉无忧,粮食产量比流转初期提升了近两成;南村镇河上庄村曾是“贫水区”,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后,靠着配套的基础设施,村民自费打井,今年还拿下青岛市绿色增粮夏粮竞赛一等奖。

  在西海岸新区,大场镇通过“三社一司”平台,由青岛同富勤耕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提供供种、耕作、施肥、收获“四统一”托管服务,村民每年能获得每亩700斤小麦的稳定收入;泊里镇创新“六位一体”模式,整合闲散土地1.5万亩,村民不仅有每亩900元的兜底收益,还能分到土地经营利润的10%,全镇村集体每年增收360余万元。高标准农田建成前,南村镇的土地每亩流转费仅300~400元,如今已涨到700~1000元,王玉芹还带动186名社员加入合作社,人均年纯收入达4.6万元,“以前农民觉得种地没奔头,现在跟着干能买车盖房。”

  成本下降则进一步放大收益。王玉芹算过一笔账:机耕道完善后,30多吨的运粮车能直接开到地头,运费比以前省了一半;机械化作业覆盖后,每亩地人工成本减少150元左右。西海岸新区泊里镇通过规模化托管,机械化种收率达100%,每年节省生产投入200万元,亩均经营成本下降30%。

  从民主协商让农民“说了算”,到长效管护让设施“管得好”,再到全链条收益让农民“得实惠”,青岛破解高标准农田“重建轻管”的核心,在于把“农民主体”落到了每一个环节。如今,457.66万亩高标准农田不仅是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更成为农民增收的“致富田”——这种“政府搭台、农民唱戏”的模式,既破解了管护难题,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青岛经验”。未来,随着更多创新举措落地,青岛的高标准农田将继续释放“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潜力,让农民的“主人翁”意识更强,农业的发展底气更足。

责编: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