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经省生态环境厅认定,邯郸市复兴区东高河村成为河北省首批生物多样性体验地之一,可依托丰富的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验活动。
一个小山村,如何把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融合提供新思路?9月30日,记者走进东高河村,一探究竟。
一进村,清风裹着花香与泥土的清新,扑面而来。村南的千亩花海里,格桑花与百日草在田垄间铺开斑斓地毯,大片的油葵绚烂盛放,把整个山坡装扮成了金色海洋。
在村西南的一处坡地上,拨开灌木丛,仍能找到黑色的煤渣痕迹,这是全村唯一还能看到的当年印记。这一片土质不好,村里因地制宜种上了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的硫华菊。
如果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七八年前,这个小山村还不是现在这个模样。
在该村党群服务中心的研学展厅里,一幅幅老照片诉说着曾经的历史。东高河村位于邯郸市复兴区西部,地处丘陵地带。因村子地下有丰富的无烟煤,自元代开始,便有挖煤人纷至沓来,在此定居。20世纪80年代,东高河村采取“就地取材,有水快流”的发展策略,开始了单独或联合挖掘地下煤的个体经营活动,全村有大大小小的煤矿20多处、煤场30多处。村民是富了,但是环境却糟了。
煤尘笼罩之下,村庄失去了本色。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郭拥军回忆,那时,进出村的大路,被运煤车轧得坑坑洼洼,空气中到处都是粉尘,农房的窗玻璃上能用手指写出字来。许多农户不得不把院子封上顶,防止煤灰落到自家院中。后来,不少村民搬离了老屋,到邯郸市区生活,村里的老宅子成了闲置空房。
为破解生态困局,2000年,东高河村用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治理。
小煤矿要关闭,煤场要拆除,这些都牵扯到村民的切身利益,因此推进起来异常艰难。时任村委会主任的李艳荣带头拆掉了自家的洗煤厂。村干部的坚决态度,让村民明白,转型发展没有后路可退,唯有破釜沉舟,才能闯出一条生路。
挖掘机的轰鸣声里,30多处煤场相继关停。
为了修复受损的土地,2019年,东高河村启动大规模的生态重建工程,清除煤矸石、回填种植土,并引入科学的种植技术逐步修复土壤。
接着,是栽树,300多亩生态林、200多亩经济林相继在荒坡上扎下根来。随后,是建设,污水管网铺进了街巷,柏油路取代了煤泥路,自来水通到了家家户户的院里。
环境变好了,眼前的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
2022年,王生良接任村党支部书记。为了给村民找到新的增收渠道,他多次带领村干部去外地考察,与群众代表共同商议,最终决定流转村里的闲置土地,利用丘陵坡地的层次感,试种既能观赏又能榨油的经济作物油菜花。
可惜的是,这一年的冬天,油菜花种得有些晚,出苗后根扎得浅。第二年开春,很多幼苗没能熬过寒冬,冻死了。
王生良心急火燎。他跑到省农科院向技术专家寻求补救措施。专家向他推荐了一种新品种,该品种春天种下,40多天就能开花,此前已在石家庄元氏县试种成功。
得知这一信息后,王生良抓紧带领村干部去元氏县的种植基地取经。回村后的2023年3月5日,他们引种了新品种,果然在4月26日开了花。
试种成功了。2023年“五一”假期,东高河村迎来首批观花游客,人数远超预期。5天假期,村子接待游客9万多人次。“村口的两个停车场根本不够用,许多游客把车停在了村口的路边。”王生良说。
假期一过,村里一算账,短短这5天,村里就实现收入130多万元。
“五一”看油菜花,那么,“十一”能看什么?本着既能赏花,又有经济价值的原则,村里又开始种植油葵。为避免游客审美疲劳,他们引进了“晨光”“日不落”等多个油葵品种,花期交错,花形各异,各有其美。
如今的东高河村,春天,油菜花把山坳染成金色;夏天,油菜籽榨成好吃的菜籽油;秋天,油葵接力绽放,花盘像一个个小太阳,把日子照得暖暖的。
村里成立了旅游公司,发展庭院经济,有了蜂蜜小院、粗布小院、玉雕小院……游客来了,尝尝村里用柴火做的大锅菜,拎走几瓶用村里的油菜籽、向日葵籽榨的食用油,再去各个小院里采购一些土特产。千亩花海,就这样美了村庄,富了百姓。
千亩轮作花海,引来众多生物安家落户。20余种鸟类、15科30余种昆虫种群、100余种植物……这些数字背后,是“微改造+共参与”的治理智慧——村民自发将20余处闲置宅基地改造为生态功能区,形成“家家有绿地,户户闻鸟鸣”的生活场景。
生态美景让东高河村成为热门旅游地。2023年以来,该村累计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王生良说:“摘了矿工帽,吃上文旅饭。村集体收入一年一个台阶,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了3万元。”
东高河村的转型,是邯郸复兴区生态变革的生动体现。
2022年11月,生态环境部公布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名单,邯郸市复兴区成为我省两个上榜地区之一。今年5月,生态环境部发布2025年10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实践成果,“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工业区蝶变为‘生物乐园’”成功入选。
复兴区,这个曾经以钢铁、煤化工为主的传统工业区,曾经以邯郸全市1/300的土地,贡献了全市1/10的GDP。但高污染的发展方式也让生态环境付出了沉重代价——横穿复兴区全境的沁河一度干涸、断流,生物多样性水平持续下降。
如今,通过系统性生态修复,矿渣堆积的工业废墟,成了风景如画的园博园;以沁河为纽带的沁河郊野公园,织就了一张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目前,复兴区林木覆盖率已从2016年的21%提升至现在的52.2%,监测记录到高等植物和脊椎动物489种。以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的发展壮大,提升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复兴区实现了由“工业污染区”向“绿色生态区”的涅槃重生。
本报记者 李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