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平市新桥镇:“菌棒”变成了“金棒”
2025-10-21 10:31: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孙燕达 肖婷婷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清晨六点半,56岁的老卢和老伴骑着摩托车,风风火火赶到和睦碧灵乡村发展有限公司食用菌棒加工厂——这是福建省漳平市新桥镇西埔村的村办企业,也是老卢夫妇在“家门口”上班的第三个年头。“以前自己拌料制棒,起早贪黑忙一周,菌棒还常因温度没控好作废;现在我管拌料机,老伴装袋,每月两人能稳拿8000多块,比种地轻松多了!”

  村民采摘木耳。 钟诗珏 摄

  车间里,32名工人各守工位,人和机器间的默契配合,正是新桥镇“以村办企业破解散户难题、靠共富工坊带动增收”的生动切片。经过高温灭菌冷却,一根根达标菌棒被送往全镇各村木耳大棚,悄然开启“菌棒”到“金棒”的蜕变。

  作为“中国毛木耳之乡”,漳平市新桥镇的毛木耳产业根基深厚,全镇1.9万常住人口中近半数投身木耳产业,年种植1.2亿棒,产量超14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超7亿元。但此前“散户作坊式”制棒的痛点,曾制约产业升级——农户单打独斗,不仅耗力低效,菌棒合格率不足90%,还常有原料浪费。

  为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新桥镇聚焦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锚定“党建+产业+共富”方向,计划通过“培育村办企业、打造共富工坊”,让小农户融入大产业。2023年,西埔村率先扛起“破局大旗”,用“三招硬举措”落实新桥“村企联动、科技赋能”的部署,蹚出从“散户单打”到“抱团共赢”的新路。

  西埔村党支部严格遵循“党组织牵头、群众参与”的要求,创新推行“村党支部+公司+党员+农户”运营机制,成立新桥镇首家村办企业——和睦碧灵乡村发展有限公司。筹备阶段,西埔村“两委”召开“群众议事会”,把“散户制棒合格率低、浪费大、收入不稳”的痛点摆上台,再对比“抱团后成本降10%、就业有保障”的预期,彻底打消村民顾虑。随后,在镇里协调下,村集体以土地、闲置厂房入股,整合260万元各级产业补助资金建标准化厂房,村“两委”干部更主动联名担保,申请200万元专项贷款补足缺口。这一系列动作,既是西埔村的实践,更是新桥镇“政策扶、集体带、群众跟”思路的落地。

  食用菌棒加工厂生产线。钟诗珏 摄

  “散户制棒靠经验,灭菌温度忽高忽低,每年浪费的原料能堆成小山。”这是新桥镇多数木耳种植户的共同困扰,也是镇里推动“科技赋能”的核心原因。西埔村作为试点,率先进行设备更新,一次性引入拌料桶、自动装袋机、输送流水线、智能温控蒸箱等现代化设备。智能蒸箱将灭菌温度精准稳定在100℃,让菌棒合格率从不足90%跃升至98%以上;一条生产线日产能达5万棒,相当于115个散户的工作量,制棒成本直降10%。更关键的是,输送带替代肩扛手搬,让60岁健康老人也能轻松上岗。这不仅解决了西埔村的就业难题,更为全镇“降低产业门槛、扩大就业覆盖面”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案。

  2024年,西埔村菌棒加工厂的“成绩单”,成为新桥镇“村办企业促共富”的有力证明:年产菌棒1200万棒,占全镇年种植量的十分之一,产值突破3600万元,为村集体创收50万元,更稳定吸纳本村及周边5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月收入超4000元。

  从西埔村的“首个试点”,到如今全镇多个村的“模式推广”,把村办企业作为“联农带农”的纽带,用共富工坊打通产业升级与群众增收的“最后一公里”,新桥镇的乡村振兴路径愈发清晰。

责编:尹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