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海城讯(通讯员 唐闻超)村书记关注集体经济发展却困于“三资”管理知识盲区,青年党员渴望学习电商助农但缺少实训平台,如何破解?近年来,辽宁海城市坚持需求导向,不断优化培训内容和方式,推动党员教育培训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转变。
构建“政治理论+党性锻炼+实用技术”的教学体系,在扎实做好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培训内容与基层党员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建立多维需求采集机制,通过问卷调查、驻村调研等方式,收集不同党员群体个性化需求80余项,运用大数据分析形成党员群体画像,最终精准确定基层治理、土地确权等25个专题课程库,精心打造40个具有本地特色的现场教学点。
针对农民党员,将课堂设在产业链、直播间等教学点,结合南果梨种植、西柳服装贸易等传统优势产业,量身定制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直播电商合规运营等实训内容。针对党员干部,结合当前中心任务和干部履职的实际短板,推出应急管理、数字经济、现代农业技术等一系列实用课程。特别是打造出“中小村治理模式解析”等多款源自本地实践的精品课,把服务群众的来龙去脉讲清楚,有效提升党员干部应对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开展案例式、体验式、研讨式等互动教学,打造出模拟法庭、新质生产力研讨、科学决策实战推演等12门特色课程,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实践,增强了学员的参与感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