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隆重的“毕业答辩”
2025-10-21 11:18: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闻 友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入秋,大别山深处的窑湾村泛起淡淡药香。清晨的露水还挂在百合叶上,药农老汪的问题已抛了过来,“小闻,这山坡地能存住水不?”我蹲下身抓起一把土,捏成团后松手,土壤缓缓散开、墒情正好的信号让老汪眉开眼笑。

  闻友(右二)向村民解释政策。余纲要 摄

  两个月前,我作为一名刚摘下硕士帽的选调生,带着毕业论文里的数学模型,来到湖北省英山县石头咀镇窑湾村任村主任助理。

  老汪最初问我百合多糖含量测量方法时,我一下子想到实验室的高效液相色谱仪。但看着田埂上堆满的百合鳞茎,我换了一种说法,“土壤含水量影响百合多糖,怎么看土壤含水量?就像蒸馒头,面发得好不好,看气孔就知道。”这套“土法判断”让老汪连连点头。

  随后的半个月,我们带着简易水分测定仪走遍北坡南坡,发现土壤持水性差异直接影响百合长势。调整灌溉方案后,预估亩产可提升10%。这个数字不仅来自仪器,更源于对200株样本的每日记录。当报道《小百合成“金钥匙”》被刊发时,我特意添上一笔:“每一株百合的根系,都链接着村民的医保费、孩子的学费。”科学的严谨与乡土的温度,在这一刻完成了融合。

  “先看病、后交单、等钱到。”这是我给监测户老余编的医保报销顺口溜。他因患病住院花费了一大笔费用,“一站式结算”政策让老人攥着明白卡却更糊涂了。我把政策拆解成3步,画成漫画贴在他家灶台边。如今他竟能向邻居复述流程,还补上一句:“小闻说这叫政府兜底不怕病!”

  村里7位老人组成的“乡音翻译官”更是我的方言老师,从“造业”(可怜)到“造孽”的纠错中,方言门槛成了连心桥。最初他们试探着问“你能待多久”,现在会直接把晒好的红薯干塞进我包里。

  硕士导师发来消息问是否后悔选择基层时,我正对着电脑里的两个文档:毕业论文与《窑湾村监测户走访记录》,走访记录上记着“村口路灯第三盏又坏了”等11条问题。于是,我回给导师一组照片:夕阳下的百合田里,土疙瘩泛着金光,像一本泥渍斑斑的笔记。这或许才是青春最隆重的毕业答辩。

责编:尹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