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已至,车巴沟的青稞黄了一遍又一遍,山间的树绿了一年又一年,但不变的是在这个山沟沟里,穿梭在林间草地、忙碌在牧户家中、坚守在办公案头、活跃在公路沿线的身影。
这里就是2022年8月被授予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的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尼巴镇人民政府。在这里,每一名基层干部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见证着为民、爱民初心,用朴实、担当和耐力让“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在这深沟里有了具象化的生动实践。
尼巴镇村干部在公路沿线清理车窗垃圾(尼巴镇党委 供图)
党建扎根牧场上,服务送到帐篷旁
曾经的尼巴镇,因草山纠纷频发所累,发展上不去,稳定是大问题。尽管各级党委、政府持续发力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成效,但是,在牛羊吃草、牧民搬牧期间持续维护好辖区稳定,仍然是尼巴镇的重点工作之一。
今年,尼巴镇以牧区党建为抓手,以“党支部+村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组织体系强化组织引领,开创了组织建在牧场上、党员冲在生产中、服务沉到草原上的生动局面。搬牧前联合上级部门开展普法宣传,提高农牧民法治意识;搬牧期间,组建搬牧转场服务站和转场服务小分队全程跟进服务。不同于往年用脚步丈量山林草地,今年尼巴镇党委联合相关部门首次将无人机运用到搬牧服务中,随时保障牧民生命财产安全成为群众交口称赞的“好事”。
同时,尼巴镇党委按照各村实际,根据牧场远近、地形地貌、转场规模等实际情况,成立了34个党员中心户常态化开展牧民党员学习理论知识、宣传惠民政策、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等工作。建立了常态化巡山机制,组织4个转场服务小分队轮流上山巡逻持续巩固搬牧(混牧)成果,既让牧民在“家门口”找到组织、获得服务,也让党建实效融入草原烟火气,让党旗高扬于草原深处。
尼巴镇干部到牧场开展法律法规和惠农政策宣传(尼巴镇党委 供图)
政策走进农家院,纠纷化解炕头边
“巧带冒”司法所所长李湖平用一句不太地道的藏语“你好”与村民打招呼,尼巴村三组公布旦珠站起身,也响亮地回了句:“你好!快炕上坐!”在欢声笑语中让最新的惠农政策、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常识飞进了千家万户。
尼巴镇拥有着独特的地理风貌和完整的藏语体系,大部分群众汉语水平有限,给在这里工作的干部带来不小挑战。像李湖平这样在尼巴镇工作快二十几年的老干部还有很多,如今的他们早已不是初来时的藏语零基础——在本土干部的帮助和自身努力下,现在的他们都已能和群众无障碍沟通。当然,藏族老乡也常费心帮他们纠正语法,偶尔在藏语中夹带着几个汉字的独特“交流风格”,反倒成了当地把政策送到牧民心里、化解矛盾纠纷、拉近干群关系的牢固桥梁,牧民们亲切地称他们为尼巴镇的“新藏民”。
现在,“新藏民”们已经完全可以独自进村入户,讲政策、话党恩,倾听群众心声,用耐心讲清政策细节、用真心敲响安全警钟、用公心守住调解底线,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公路守护不停歇,化身最美风景线
近年来,“中国最美100公里”江迭公路火爆出圈,被广大网友列为“此生必驾”路线之一,其中45公里途经尼巴镇辖区,沿途的风景更是美不胜收。
江迭公路作为重要旅游交通线,一旦封路,甘南州内餐饮行业客流将迅速锐减,民宿酒店客房退订率飙升,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旅游旺季,尼巴镇党员干部、公安民警、保洁员坚持全员上阵,对环境卫生整治和交通劝导工作双管齐下,值班人员坚持24小时在岗在线,全力做到风险排查在前、隐患化解在早、问题处置在小,为远方的客人保驾护航,助力甘南旅游产业提质增收。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怎能让沿路的垃圾扫了游览的雅兴,让不愉快的事填满那颗仗剑走天涯的心”,让远行的游客在极富传奇色彩的北纬34°6、海拔3500米的高原上感受来自他乡基层党员干部的最朴实的初心,这是他们心中的坚守。
如今的尼巴镇处于历史发展的最佳机遇期,正以扎古录康养小镇建设为契机,立足江迭公路关键驿站,结合百年藏寨特色,打造起精品民宿、网红打卡地和生态体验式家庭牧场,挖掘“八十大寿”“百岁宴”等相关历史文化渊源和传统习俗,打造出相关“长寿”饮食产品和文创产品,用心用情让当地牧民群众过上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传承与发展相衬托的幸福生活……
当前,在这片生机盎然的高原上,尼巴镇干部在牧场上建堡垒、在农家院里传政策、在公路旁护平安,努力编织出一张密不透风的“民生服务网”,兜住百姓的幸福感与安全感,将民生答卷一笔一画写进草原的绿意、融入乡村的炊烟、渗进百年藏寨的温情、刻入江迭公路的标线,这是尼巴镇全体干部的“最美”初心,也是这个荣誉集体始终坚守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