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在内蒙古乌兰浩特市葛根庙镇设施农业园区,脱贫户钟婶棚里800斤香菜收购价很低,还面临割掉再卖会赔更多、蔬菜烂掉等严重的问题。我揣着本子和秤,通过15天的实地走访、查看、记录,跑遍园区749个大棚,调查发现,92%的种植户因多种原因无法在市区售卖,收购价格一低再低。虽然我是友谊嘎查党支部书记助理,但是我决定在全镇做一件“大事”——想办法让农户和买家直接对接。
张迪(右)带互联网企业做现场调研。
为了验证自己的办法行不行得通,我去25个社区发了800份问卷。市民反映说想买地道放心的本地菜,也愿意为靠谱的农产品多花钱,这些想法成了关键参考。我又翻着管理条例,结合园区情况,写了1万多字的报告,提出让市民在小程序上提前下单、到点自提,还想出个分成公式:把卖菜多赚的钱,按6:4分给农户和各个环节上的人。
不少村民嫌太麻烦,不想参与。我连办12场田间会,给大家算账:就拿香菜来说,直供能让每斤多赚1.5元。为了让市民放心,我找了检测试剂,每批菜都抽检。当我把改了37次的方案拿给钟婶,她直夸:“小张迪儿,你这娃娃算账比老算盘还准!”这方案,也让“市农直通车”终于能顺顺当当跑起来了。
顶着40℃棚内高温,我揣着地图在暖棚里忙活30天,把全部大棚、2200亩地的位置、大小和种植蔬菜的品种、产量都记下来。画《园区农产品时令图》时,用不同颜色区分早晚熟品种,还做了采摘时间表。这份跑出来的“藏宝图”,后来成了园区采摘路线的重要参考。
那些天,我跑遍市区23个社区找自提点。带着准备好的方案和图表,跟人家讲我们的好处,还当场演示怎么快速测农药残留。终于签下第一个自提点协议时,手机显示那天走了3.2万步,鞋底都磨破了。这一路不容易,但总算是为配送找到了突破口。
建农产品品控体系那段日子真难熬。我对照有关规定,结合实地情况,定下生产、运输、销售“八条标准”。每天早上9点,我就带着检测设备到大棚,给黄瓜、西红柿、香瓜这些果蔬测农药残留,测完马上拍照发到群里。分拣打包必须得细心,一点错都不能出。我写了份《蔬菜分级指南》,按大小、颜色把菜分成优、良、平三等,还定制了包装袋,按买家名字分开装。为了让大伙干得又快又好,带着村民培训了3次,反复强调打包时要看好质量。每天忙下来,手指磨出茧子是常事,有回分拣辣椒,手被辣得又红又肿,冰敷了一会儿,就又接着核对订单了。售后这块,我就像24小时在线客服。不管多晚,群里有人问菜的事儿,我马上回复。要是客户说菜不好,我核实后立刻进行理赔程序,再连夜检查哪里出了问题。为了让大家更信任,我每天在群里发大棚种菜、采摘的视频,还有检测报告。
现在,“直通车”共卖了6万多元,脱贫户多挣2.4万元,钟婶拿着挣到的1800元掉眼泪。因为咱的菜品质看得见、摸得着,来园区采摘的游客比以前多了两倍,采摘收入也跟着涨、超过了4万元。如今,本地菜的新鲜优势与稳定供应能力已经成为全新的“名牌”,我们成功对接2家大型连锁超市,完成了它们的多笔订单。同时与本地有实力的互联网企业洽谈“社区团购”的合作,园区还成为“2025兴安好物·兴安盟电商直播大赛”葛根庙镇站的直播现场。
原来,扎根泥土的实干,真能变成助乡土焕活、让乡村变美、帮乡亲致富的力量,我一直在努力,为这片我热爱着的家乡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