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白山镇白山社区。“您瞧这刚摘的茄子,带着露水还新鲜着呢。”58岁的夏仕长在菜地里干活,对现有合作社收购蔬菜非常满意。
白山镇上的“醉蓬莱”酒店后厨,厨师长吴波拿起一颗合作社配送过来的西红柿闻了闻:“农户自己种的,是好东西。”
两个镜头的背后,是白山社区党委带领农户抱团发展庭院经济的努力。2024年12月,庐江县白山社区党委领办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采取“村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并通过合作社统购统销,有效带动70余户农户增收15.19万元。
夏业新在家门口庭院采摘蔬菜。(庐江县委组织部供图)
从愁销路到找门路
“这两天刚收了二三十斤黄瓜和豆角,前几天下雨,我还在田埂边捡了些地衣,池塘里下的网也捞了点小鱼小虾,都让合作社一起收走了。”说起现在的便利,59岁的夏业新语气里满是喜悦。他家有3亩菜地,菜地收益不多,之前只能贴补家用。“我干不了重活,老伴左膝有关节炎,不便自己挑担子去镇上卖菜。”他的困境,是白山社区许多农户的普遍难题。
近年来,在白山社区,越来越多农民工返乡,普遍在50岁以上,因年龄所限很难再进厂务工,没有收入来源是一件让各级干部都牵挂的事。
白云社区党委书记朱雪松说,2024年,庐江县出台政策试点推行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白山社区党委积极落实,在反复讨论中,发展庭院经济的思路逐渐清晰,即利用合作社当中间人,统购统销农户自种自养的农特产品。
“集体控股、账目公开,卖多少赚多少明明白白。”白云社区党委挨家串户做宣传,党员干部带头入股,种植大户主动参与,脱贫监测对象也被拉进“增收群”。去年12月22日,合作社正式成立,40名村民在入股合作社确认书上按下红手印。
合作社集中配送蔬菜。(庐江县委组织部供图)
从零散卖到精准供
“夏仕长家有4亩菜地,夏业新家有2亩黄瓜、豆角,14户村民养了600多只鸡鸭鹅……”合作社里,一份“农户种养清单”记得格外详细,农户姓名、种养品种、规模、成熟期都列得清清楚楚。
2025年春天,6名合作社成员走遍21个村民组,逐户摸排、逐项登记,最终梳理出6大类36个品种的农产品“家底”。谁家有什么菜、什么时候成熟,翻开就能找到。
5月12日晚,合作社微信群弹出首笔订单,这是价值360.7元的蔬菜订单。“当时激动得手忙脚乱,”朱雪松记得,大家当晚打了9个电话确认货源,次日,天不亮,他就揣着秤奔赴5个村民组。收菜、核重、分等、装筐,忙到正午终于把菜送到了客户家。
可一句“空心菜不够嫩”的反馈,让朱雪松红了脸。问题记在台账上,办法想在田埂上,朱雪松当即带着大家去批发市场比价,回村就给农户讲“品相经”:“叶菜要掐尖,萝卜得带泥,斤两不差半分。”针对品种少、数量缺的短板,合作社很快调整策略:数量和品种缺口从邻村补。
这招很快见效,没几天,日销售额就增加到1500元,不少酒店、食堂成了常客。“醉蓬莱”酒店自已累计采购10多万元的合作社农产品,吴波算起明细账:“以前从批发市场进货,路费要花钱,菜品可能还有损耗。现在合作社送货上门,成本降了不说,菜也更新鲜。”
规范是合作社的“生命线”,合作社采用了专用账户管资金、每日账目群内公示、每月20日准时结账等办法来加强规范。“4月至今拿了1320元,比自己卖强多了。”夏业新指了指新扩的半亩蒜地和刚种下的毛白菜,“合作社要啥我种啥。”
小庭院连起大民生
夏仕长今年1000斤蔬菜,就是靠着合作社的销路稳稳卖了出去,除去成本净赚2580元。
为让供给更稳,合作社从农户里筛出6名“田秀才”重点培育,专门组织他们去邻镇蔬菜基地学大棚技术,还请农技站专家每周来蹲点,并在种养微信群里天天晒“田间笔记”,比如“番茄打杈要留三叶”“黄瓜浇水宜清晨”……
合作社不仅鼓了农户的“钱袋子”,更拉近了干群距离。“以前下村多是通知事,话没说两句就走;现在收菜时唠唠收成、问问难处,谁家有事儿都能及时帮。”社区后备干部孔维松说,村干部经常主动上门帮农户收菜。
目前,庐江县共成立52家合作社,入社群众2043人,探索形成农产品产销、特色种养、农旅融合等6种发展模式,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400多万元、群众增收5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