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激荡乡村奋进力量——凝心聚力,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2025-10-31 08:50: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秋染沃野,硕果盈枝。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京举行,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宏阔视野擘画未来五年发展蓝图,在广袤乡村引发热烈反响。广大乡村干部回望“十四五”的铿锵足迹,畅想“十五五”的壮阔前程,纷纷表示要一步一个脚印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成就来助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白果镇田园风光。(新华社发)

  定向领航开新局

  全会高度评价“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历程极不寻常、极不平凡。广大乡村干部对此深有体会,大家表示“十四五”的乡村发展,从摆脱绝对贫困到巩固脱贫成果、从产业萌芽到百业兴旺、从基础设施滞后到宜居宜业,每一项都离不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

  “2021年9月13日,总书记到我们村考察时叮嘱,‘要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陕西省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是“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见证者、亲历者。他带着全村干群,把昔日年年遭灾的“穷山沟”发展成如今的“陕北小江南”,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80万元,2024年游客接待量突破10万人次。

  高西沟村的蝶变,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乡村发展的生动缩影。

  广东英德,连樟村。曾经的“空心村”,这几年靠红茶、麻竹笋等特色产业撑起发展脊梁,茶旅融合的全产业链让村集体年收入超百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河南兰考,张庄村。以前有名的“大风口”,风沙盐碱肆虐,年轻人大都外出讨生活。现如今绿树成荫、店铺林立,近几年陆续有300余名村民返乡就业创业;

  黑龙江抚远,东安村。玖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田间地头,北斗导航指引农机穿梭往来,智能设备极大助力粮食收储,科技绘就现代化农业图景……

  村干部们的“心声”道出了乡村巨变背后的根本:

  “我们把总书记的嘱托变成了看得见的变化。”姜良彪感慨。

  “总书记考察我们村时强调,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这些年我们就朝着这个方向扎实干,村民生活越来越有盼头。”连樟村党总支书记陆飞红动情地说。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我们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了。”玖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袁胜海的话里满是喜悦。

  “没有新思想的指引,就没有我们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张庄村党支部书记申学风这句发自肺腑的话,凝聚着万千乡村干部的共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灯塔指引航向,让“十四五”的“三农”答卷既有发展厚度,又有民生温度。

  展望未来五年,广大乡村干部坚信,只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一定能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乡村全面振兴也必然会迎来一系列新成就。

  一张蓝图绘到底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每一项部署都精准回应了乡村的期盼。

  “全会让我们更清楚地知道下个五年该往哪儿走、该怎么干。”浙江仙居白塔镇高迁村党支部书记吴海涛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对全会精神的思考。

  吴海涛的畅想,折射出乡村干部对未来五年“三农”发展蓝图的共同期待。

  围绕全会提出的“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各地乡村干部纷纷谋划实践路径: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镇党委书记王永亮计划全面推广高效节水技术,整合零散耕地,让“巴掌田”变“粮仓”,推动特色产业从“散装”到“精装”;云南兰坪中排乡德庆村驻村第一书记胡能打算扩大漆油、菜籽油产业规模,提升文旅品牌影响力,让傈僳族和白族群众腰包更鼓。

  “要实现环境美向生活美的跨越。”对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重庆云阳凤鸣镇凤凰岭社区党支部书记余江涛吃透了全会精神,脑海里已有了清晰的“施工图”:既要污水管网改造、村庄绿化美化的“高颜值”,还要长者食堂、托幼中心、乡村书房的“暖内涵”,“村容村貌整洁有序,公共服务持续升级,村庄才能真正成为人人向往的幸福家园。”

  “农业强则国家强,农村美则国家美,农民富则国家富。” 湖北红安七里坪镇观音阁村党支部书记秦秋平感慨,“全会把‘三农’工作放在民族复兴的大局中部署,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我们红色村的使命,是让红色根脉在乡村沃土上扎得更牢。”下一步,观音阁村计划升级红色旅游线路,发展“红+绿”产业带,既要物质富、又要精神富,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放眼大江南北,乡村干部们的发展蓝图虽各有侧重,但都指向同一个目标——以新思想为指引,让“三农”成为民族复兴的坚实支撑。

  而今奋进正当时

  在全会展示的“十五五”宏伟蓝图中锚定方向,基层干部群众的发展信心愈发坚定。全会极大激发了基层干部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

  “一年前我刚来村里时,村民问我‘一个大学生能帮我们做啥’。现在他们会主动找我聊产业、谈规划。”安徽六安金安区白鹭洲办事处黄堰村党支部书记助理龚振很自豪,他亲眼见证了村里千亩稻虾田从无到有,村民人均年收入从1.8万元增长到2.4万元。

  谈及“十五五”,龚振眼神明亮:“五年后,‘黄堰味道’肯定能卖到更多地方,一定会有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而我们基层干部会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桥梁。”

  在他看来,个人信心与民族复兴是同频共振的。“群众‘钱袋子’鼓了,生活好了,精气神足了,民族复兴就有了最坚实的基础。”他的感受,得到了许多基层干部和群众的认同,化作一个个具体的目标。

  “我们村种了780亩西瓜,下一步要扩大西瓜种植规模,打出品牌、打开电商销路。总书记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一定能把日子过成想要的样子。”北京大兴庞各庄镇孙场村党支部书记任伟的话语里,满是对增收的渴望;

  “我从农村走出来,又回到了农村,就是为了带着村民过上好日子。”西藏日土县日松乡德汝村选调生邱宝辉立志把高原特色产业做强做大;

  “五年内,苗族文化一定会走出大山,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力量。”贵州黔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驻村第一书记许国品对文化传承充满自信;

  “让村里的老人在家门口养老,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 黑龙江萝北肇兴镇裕丰村驻村工作队队员马宝富的愿景很实在,就是希望村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这些朴素的目标,充满对乡亲的牵挂、对土地的热爱,有了信心打底,终将汇聚成推动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历史交汇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寸土地。千千万万乡村干部、基层群众正以昂扬的姿态奋力耕耘,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愿景必将逐步实现。

  本报记者 许露露 周静文 周妍 刘凤双 刘琼

  通讯员 吕苗 肖洋 郑安妮 韩丽芳 张沛灏

责编: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