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村任职两年,在东山村的每一个日夜都难忘。
2023年7月,我来到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玉山镇东山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700多个日夜的点点滴滴,听陈老讲入党的故事、向步贡哥了解本村苦瓜产业情况、听取王婶对党建公园规划的建议、和村“两委”一起开展畜禽污染整治工作……每一幕都在我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江其鹏(右一)在群众家中召开“板凳会”,开展国情调研。(东山村村委会供图)
今年,台风“丹娜丝”来袭。阮大爷家紧挨着一处陡峭的山坡,他总说:“我在这住了几十年,后山结实着呢,这点雨怕啥?”往年台风和暴雨预警,他一直是村里最难劝离的几户之一。这次接到转移指令,我和村“两委”干部第一时间上门。果不其然,大爷又摆摆手:“没事没事,等真下大了再说。”
我们没有放弃。村书记搬来小板凳,坐在大爷身边,掏出手机,点开防汛办推送的预警信息:“老哥您看,这次台风‘丹娜丝’的强度还在不断增强!我们后山这种土质,最怕持续强降雨引发滑坡。”“阿伯,您看上次台风,其他地区看着雨不大,山体说滑就滑了,多危险!咱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转移点都安排好了,热水、被褥、吃的在村部都有,您就当去‘串串门’,安全了马上接您回来!”
看着我们焦急而诚恳的脸,听着手机里清晰的预警播报和触目惊心的案例,阮大爷沉默了一会儿,终于起身:“行,听你们的!你们也是为我好。走,这就走!”当我们搀扶着大爷,看着他安全坐上转移车辆时,心里悬着的石头才算落下一半。
为了做好应急工作,我们到村部应急物资库反复清点核查,手电筒、救生衣、编织袋、泡面干粮、五小件;组织党员清理低洼地带的排水沟渠;安排熟悉地形的党员代表和村干部盯守地质灾害监测点;检查安置点的水电是否正常、生活用品是否齐全……只有准备到位了,我们的心真正才觉得踏实。
在那天的日记本上,我写下在村防汛的一段体会:“应急预案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文字,而是村干部身上干了又湿的汗渍。”
江其鹏(左一)在东山村苦瓜标场与群众交流,了解群众对村集体发展的意见建议。(东山村村委会供图)
彩色土豆丰收那天,村民都喜笑颜开。这33亩试验田的故事,得从去年的“党建体检”工作说起。我们根据“党建体检”工作发现村内存在闲置土地多、利用率不高、规模化种植少等问题,通过盘活村集体和农户闲置土地决定,以“村集体+村民入股”的方式先试先行,引进适合高山种植的彩色土豆。
收获季来临时,我们又联系镇乡村振兴公司,以“乡村振兴公司+线上带货”的模式,做好“引—育—管—卖”全流程推进,不断强化市场评估和品牌打造,当把一沓沓现金发到村民手里时,村民别提多开心了!
33亩试验田从“撂荒地”变成“金疙瘩”,见证的不仅是产业突破,更是信任的积累。村里人说:“小江比咱还清楚哪块地适合种什么。”
两年前,我到村里报到,身上笔挺的西装显得格格不入。现在,我已经成长为一名“泥土干部”。记得第一次带着《村情要素》入户调研时,进门后有点不知所措,甚至不知道从哪个问题开始提问。后来,在老党员、村干部的指导下,我坐在村部门口的小亭子里,和大爷、大妈聊家常、话家事,把涉农政策在茶闲饭后带给大家,一字一句解释给大家听。慢慢的,我走进群众的家门,也走进了群众的心中。磨得起球的公文包边角,写满村情的国情调研记录本,手机里的上千张照片……都装着两年来的回忆。站在村口,从最初被唤作“那个大学生”,到转变成到村任职期满时乡亲们一声声“咱们小江”时,我的内心满是不舍。
两年到村任职的时间很短,但一生的奋斗时光很长。“脚上沾多少泥土,心里就装多少真情。”到村任职的最大收获,不是建了多少项目,而是村民们那句“这是咱们村的小江”时,那份自然而然的亲近。就像大家常说的:“进了东山门,就是东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