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大马各庄村委会彩幅高悬,红榜醒目,第八届高考学子交流会如期举行。村干部、家长为今年考上的一名博士、两名硕士、23名本专科生披上绶带,祝福殷殷,掌声阵阵。
村干部、家长为大学生披红戴花。刘柯旋 摄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特别是2000年以后,全村已经出了5名博士生、30名硕士生、278名本专科生。今年,村里考上大学的人数最多。”村党支部副书记曹建新说,这些年,“大学生村”的美名在十里八乡越传越响,村民们无不自豪。
大马各庄村有600多户人家,地处偏僻,以农业种养为主。“知识改变命运、助力乡村振兴”,为了营造崇学重教、成材进取的氛围,2015年,村干部租了两辆面包车,带着本村40多名小学生和家长,走进保定市高校开眼界。2016年,“村小”又对接河北金融学院,多年承接该校大学生志愿者支教助学、教师培训指导、文体器材支持。
从2017年开始,村里每年都组织高考学子交流会,召集即将入学的“准大学生”及家长,与本村籍已参加工作的优秀学子、博士、硕士面对面,交流学习方法、励志经历、大学生活、职业规划。村委会拿不出资金奖励,就为大学生披红戴花,请电视台采访宣传。
本村籍优秀毕业生与新大学生交流。刘柯旋 摄
村委会大院前,有一面“身边的榜样”优秀学子墙,上面写着从村子考出去的硕士、博士的姓名及就读大学。村民每天下地、小学生放学都能看到,还吸引外村不少百姓专程带孩子来参观。
“以前在农村除了种地,没什么别的出路,只能教育孩子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学好文化知识才能走出去。”村民杨春海文化不高,受村里尊师重教之风熏染,常常鼓励自己的孩子多读书。他的儿子杨卫努力学习,成为医学博士。“一个大学生带动一个家族”,近几年杨卫的三个堂弟也相继考取硕士研究生,成为村里的“硕博之家”。
“村民捐款、上级支持,建教学楼,修操场,全村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村小学综合教学成绩连续多年位列全镇第一。”曹建新说,村民们不比吃穿,比谁家孩子学习好,村里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家家都有求学故事。
“不管走多远都记得回家的路”,村口这条大红标语格外醒目,也是全村“高校学子群”“乡情群”交流最多的话题。乡亲们密切关注孩子走出去的奋斗足迹、精彩人生;在外求学、工作、创业的“大马各庄人”,更是积极“反哺”家乡,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村里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重教兴学的氛围更加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