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与村书记们丨幸福峒山 美好家园
2025-08-22 08:51: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峒山村俯瞰。 (峒山村村委会供图)

  记者近日来到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长港镇峒山村采访时,村党总支书记陈又胜正忙着对接带货主播,返乡创客陈川在构思新一轮的露营项目,党员陈开焱计划和三组的村民商量如何盘活老房子。和这个夏天的天气一样,峒山村一片火热,生机盎然。

  2013年7月22日,农历大暑时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峒山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我们既要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也要有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两个方面要同步发展。习总书记提出要把广大农村建设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12年来,峒山人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已然成为现实。

  组织领头 人人参与进来

  陈又胜永远忘不了那一天的情景。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垃圾压缩转运站、无动力污水处理站、秸秆气化示范基地等,并同部分村民进行座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我们的幸福生活有奔头。”陈又胜说,今天的峒山,是党员干部群众在习总书记的指引下一起拼出来的。

  今年6月的一天,瓜农夏金华乐呵呵地送瓜到村部让大家尝尝,村干部连连婉拒,他却说:“现在我们种西瓜能挣到钱,还不是多亏村里带我们干起来的。”夏金华一句话,道出了峒山村党组织的凝聚力、示范性。拿西甜瓜来说,当初陈又胜外出考察相中了这个产业,可是村民们摸不准、不愿意流转土地。为了打好样子,村集体成立峒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引入技术能人,党员带头流转土地,在120亩基地种出了80万元的收成。后来村民们态度转变,跟村里学技术,纷纷租了土地来种瓜。

  陈又胜又举了清理环境的例子。在清理七组水塘时,村民小组组长和4名党员带头跳进齐肩深的淤泥中打捞水草,岸边10余名群众也跳进塘中帮忙。党员主动拆了港边的自家小卖铺,村民们二话不说,把围栏、鸡棚、猪圈也纷纷拆了,建起了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

  俯瞰如今的峒山,土地开阔,水系通达,房前屋后整洁,产业欣欣向荣。“村里搞项目,党员肯定应该带头。”58岁的党员陈开焱脱口而出。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村里座谈,陈开焱也在席间。他说,这么多年来,作为一名党员,就是要跟党走、带头干。现在,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一到周末,他就把自家的停车场拿出来免费供游客使用。

  峒山村发展蒸蒸日上,党员队伍日渐壮大,凝聚起干事创业的红色力量。讲解员陈琳因工作出色,今年1月被选为党总支委员。陈川用露营项目带动村民增收,已是入党积极分子。

  “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在峒山蔚然成风。“我们常常是聊着天,就把事情办了。”陈又胜说的是村里的“乡愁夜话”平台。6月的“乡愁夜话”,水塘浮萍的清理方案、研学项目的更新、对接经营主体的计划,一一被拿上台面摊开了说。村干部、村民、创客,畅所欲言,把“吐槽”“投诉”转化为治理动力,实现了从“议论纷纷”到“议事纷纷”。

  发展产业 要素流动起来

  峒山村村委会主任占志启记得,习近平总书记来村里的那天,还是八组组长的他正在党群服务中心咨询西甜瓜的事。这些年来,种西甜瓜的人越来越多。不过村“两委”琢磨,觉得农业靠天,也靠市场,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还是要多种经营。

  峒山村的前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建的国营农场,老一辈开垦土地、辛勤劳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村里利用优势,将产业基地从2013年的4个发展到如今的22个。

  在峒山村全景图览里,村子的自然禀赋和产业分布,一目了然。记者看到,鱼场、葡萄园、光伏发电,由村集体自主经营,虾稻、湘莲、民宿、露营等项目大多由公司、农户或者创客来投资。打工的、种地的、创业的,都能在峒山挣到钱。

  依托各具特色的产业点位,村里打造了5公里旅游精品路线,成功创建了3A景区。农民丰收节、武昌鱼文化节、年货节等特色活动接连上演。“一条鱼能卖上七八百元。”陈琳介绍,落户峒山的嘉禾水产,把一条武昌鱼做到了极致。养殖周期长、绿色环保,依靠保鲜技术还能实现48小时活鱼到家,嘉禾水产在高端市场打出了名气,不仅给村集体每年50万元的租金,还给村民创造了20多个就业岗位。

  “我们村选产业,看能带来多少就业岗位,还看能不能激活三产联动。”陈又胜说。

  村民陈红又种甘蔗卖不掉,种得灰心。得亏陈川开发露营研学项目,组织学生家长到陈红又的地里收甘蔗做农活。“省了请人收甘蔗的工费不说,参与的学生家长还要倒过来给他钱呢。请陈川回乡创业,真是请对了。”陈又胜开怀。

  最近,三组的5栋老房子开始装修了。村里并不准备直接运营这块资源,而是指导三组成立合作社,经营的内容和形式都由合作社商量,村里对方案把关,保证村民平等受益。“我们接下来看看,‘放’给组里做这个办法行不行。”陈又胜说,解放思想、敢于探索,是峒山村的精神底本。

  现在,峒山村每年都要拿出50万元左右,在医保、教育、养老等6个方面对村民进行补贴和奖励。陈又胜认为,村里有赚钱的产业,为村民办事、说话才有底气。

  守护绿色 乡愁保留下来

  2024年,峒山村产业总收入达1.2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破500万元。这组数字,从“量”上看,非常漂亮。陈又胜提醒记者注意,他们也很注重“质”。绿色,就是“质”的一个表现维度。

  今年5月底,在“大别山头雁讲堂”上,陈又胜给台下的村书记们分享峒山经验,讲到这样一个故事。新农村建设时,一家农业公司想扩大规模,看中了峒山的条件,希望落户开办养殖场,能带动至少50人就业,土地租金也是稳稳的。但是,村里经过激烈讨论,还是把项目拒之门外。“我们考虑到养殖过程会产生废水、废气,对周边的山、水、田、湖带来一系列影响。”

  “拒绝这个项目,损失了多少钱?”记者问。“20年的租金起码100万元。”陈又胜说。

  100万元对于急于找产业引项目的峒山来说,不是小数目。但是峒山村“两委”一致认为:引入产业不能只考虑眼前的收益,还要考虑村里的长远发展。

  峒山村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的路子,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村里引进了蓝焰生物质能源公司,主攻清洁高效处置废弃秸秆,获得生物质气化发电;引进的志明科技公司养殖黑水虻,把餐厨垃圾和废弃秸秆吃干榨尽,生产干虫和高价值动物蛋白,一举两得。

  记者在转村时,村道两旁高大茂盛的树送来了阵阵凉意。“绿化工作三分建、七分管。”陈又胜说,都靠村里自己种养的话,会牵扯不少精力财力。目前峒山村的做法是,引进一家园林公司,水边、路边、湾边种上树,适当收一些土地租金,不仅没出钱,还挣了些钱。

  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来村里,提出要把广大农村建设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党员徐淑琪感慨这十几年来的变化,鸟语花香的农村不比城里差,住在城里的家人朋友都爱来村里转转。

  城乡融合发展,并不是把农村变成城市的翻版,不能搞大拆大建,乡村的“魂”要留住,这是“质”的另一个表现维度。“我们把传统古村落保护起来,给古树古井建档,百年老宅修旧如旧,青砖、白墙、灰瓦的村居建筑与绿水青山融为一体。”陈又胜说,要努力让大家伙儿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本报记者 周妍

  通讯员 汪文彬 徐德华

责编: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