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我来到广西南宁市宾阳县露圩镇浪利村,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助理。在这个集体经济发展稳健、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村庄里,我时常思考,自己还能为乡亲们做些什么?
一个蝉鸣阵阵的午后,村民韦大爷摇着蒲扇向我倾诉:“我那孙子啊,爸妈都在外打工,整天调皮捣蛋,就是不肯好好读书。”老人家长叹一声,眉宇间尽是忧思。通过后续走访调研,我发现村里在校学生中留守儿童比例高达65%,这些孩子长期缺乏父母陪伴,普遍存在学习习惯不良、课业无人辅导等问题。“教育强村”的构想在我心中愈发清晰。
我主动对接露圩镇中心学校常务副校长、浪利小学校长,并提出“聆听励志故事・点亮梦想之光”系列讲座活动的构想,想要通过自己读书学习的历程,激发孩子们的内生动力。这一提议得到了校方的全力支持。
在精心筹备后,我先后开展多场专题讲座,通过分享个人成长蜕变经历——如何从乡村小学的“后进生”逆袭成985高校硕士,以真实案例诠释知识改变命运的力量,激励同学们认真刻苦读书。当谈到曾经因贪玩导致成绩垫底、后来通过转变学习态度和方法最终考上名校的历程时,我看到台下孩子们的眼睛渐渐亮了起来。这些讲座共覆盖全镇1167名学生,其中包括98名来自脱贫家庭的学生。
“哥哥,我觉得自己也挺努力读书了,为什么成绩上不去呢?”“哥哥,读书很枯燥、很累,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那一双双闪烁着求知光芒的眼睛,一张张写满憧憬的脸庞,让我真切感受到教育的力量。最令我感动的是,许多孩子把我的故事当作榜样,开始主动改变学习态度。在学校教师的帮助下,我每周都按时到校辅导高年级的学生,通过“小步快走”的方式帮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信。
渐渐的,我与孩子们熟络了起来,也记下了他们的小小心愿。“我想要一个篮球”“我想要一个盲盒”“我想要一本笔记本”……我主动协助驻村第一书记梁亮向后盾单位汇报,联系爱心企业向露圩镇浪利小学捐赠了大米、牛奶、花生油、文体学习用品等价值3万元的物资,并为露圩镇浪利小学困难学生、优秀学生代表送上礼物。看着孩子们脸上绽放的灿烂笑容,我的内心被一股暖流紧紧包裹。
去年年底,脱贫户韦叔叔的儿子产生了厌学心理,已连续多日未到校上课。我立即联系村干部一同家访,孩子对我们的劝导表现出明显的抵触情绪,后来更是避而不见。我意识到简单的说教已无济于事,于是不再急于劝学,而是以朋友的身份经常到他家串门。有时带些水果,有时聊聊他喜欢的篮球明星,偶尔还会分享些自己在青春期遇到的困惑。渐渐地,小韦紧锁的眉头舒展了,开始愿意和我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
在一个雨天的傍晚,小韦终于吐露心声:“读书有什么用?反正也考不上高中……”原来长期的学业挫折让他产生了自我放弃的心理。我轻轻拍着他的肩膀,讲述了自己曾经成绩垫底、被老师当众批评的往事,以及后来如何通过制定小目标一步步实现逆袭的经历。看着他眼中重新燃起的光亮,我知道希望的种子已经播下。
如今,走在村里,时常有学生们和我打招呼。我更加确信,教育帮扶是心灵火种的传递,是无数个“可能”的唤醒。我将继续用自身行动向孩子们传递学习的力量,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青春华章。
黄钰(台上)在露圩镇中心学校进行励志演讲。(作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