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办法,你找他准没错!”
“别看这选调生年轻,脑子活络得很,总能把难题给解决了!”
渐渐地,“办法先生”这个称呼在群众中传开了。起初听到这个称呼,我还有些腼腆不安,如今却倍感珍惜。这朴实无华的四个字,承载着乡亲们最真挚的信任,也成为了我扎根基层最美的勋章。
我原本在广西贵港市平南县寺面镇六合村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助理,今年6月底,组织部考虑到我在前一阶段表现不错,将我调整到上渡镇上渡街道渭河村党总支书记助理。刚到村里报到没几天,办公室外就传来一阵嘈杂声。几位村民情绪激动地冲进村委,高声讨要被拖欠的征地补偿款。我连忙上前安抚大家的情绪,也了解到症结所在:上一批补偿款发放时因工作疏漏出现了“多发”情况,导致上级暂缓拨付新一轮补偿款。
弄清原委后,我立即协助村“两委”班子,与上渡街道密切配合,开展账目复核工作。那段时间,我们白天挨家挨户核对信息,晚上挑灯整理材料,终于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推动补偿款顺利发放。当村民们领到期盼已久的款项时,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更是有群众说:“孩子下学期的学费总算有着落了,这下可算踏实了。”从那一刻起,信任的种子在彼此心间悄然生根。
还没等我从上一件事中缓口气,新的问题又接踵而来。时值农作物收获的关键阶段,部分群众却犯了愁,前不久新修的水渠,没预留机耕路口,导致收割机无法驶入田地,眼看着稻穗一天天垂了下来,大家心里越发着急。
“水渠建好了是好事,但现在收割机到不了地里,怎么办?”“稻子熟了却下不了田收,我太难了。”村民们焦急的声音在村里传开。我和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何秋霞了解情况后,立刻召集村委商量解决办法,最终敲定解决方案:由村集体出资,在关键路段铺设3块水泥板桥,跨越水渠将农田与公路重新连通,保障农机顺利通行。3天后,3座简易却坚固的便民桥横跨水渠,原本因水渠阻隔而停滞的农事生产重新恢复通畅。
“别看只是几块水泥板,对我们来说可真是解了大难题!”群众高兴地说,“现在收割机能顺利开进田里,我们总算松了一口气。”这3块水泥板桥,不仅打通了农机入田的最后一米,也架起了干群之间的连心桥。
除了处理大事难题,我也不放过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有次走访时,黄大爷说自己手机卡顿,我顺手就帮大爷清理手机内存,没想到这件小事很快在村里传开,村里的大妈大爷都来找我帮忙。手机卡顿了,不会连Wi-Fi,想下载软件找不到,想学习怎么用视频通话,下雨了帮收稻谷……只要喊我一声,我从不拒绝。不喊我的,我也会主动问问。
更让我感动的是,村民开始把我当成“自家人”,连孩子升学这样的大事都愿意找我商量。“我家娃这成绩,能读师范吗?”“当警察要考哪些科目啊?”说实话我也不是诸葛亮,更不是“万事通”,但看他们眼睛里的信任,我突然意识到,乡亲们需要的是一个愿意倾听的“文化人”。所以每每我都是这样开口:“如果是我,我会怎么想办法怎么选……”渐渐地,“有事找小蒙”成为不少村民的习惯。
蒙成琦(右)帮村民收稻谷。渭河村村委会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