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岭青年乡村筑梦录
2025-08-14 09:05:00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作者:李飞 郜晋亮 刘学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乡村振兴需要青年,乡村振兴成就青年!

  2023年末,云南省委、省政府展开一项充满活力的“三年行动”,引导30余万名青年到乡村建功立业。

  一呼百应,万众下乡!“三年行动”过半,云南全省13万余名45岁以下青年到县及县以下乡村就业创业,在校大学生“青春百团助百村”,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有扶持,外出青年“彩云雁归”,旅居人才从“游”到“留”——年轻人饱有的敢想敢闯的激情,在七彩云南的红土地上流淌……

  而乡村,也以其厚重包容和无限潜能,成为云南青年的筑梦空间!离开校门、踏进“农门”的大学生成了直播间里粉丝百万的“老村长”,自嘲着“不做牛马”的本土青年当上了“乡村CEO”,有人用稻田作咖啡馆的背景板,风吹稻花香满屋,还有人把“土特产”玩出新花样,带领乡亲们一起挑上了“金扁担”。

  一年多来,记者持续跟踪这场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记录下这个云岭青年乡村筑梦的年轻故事。

  五路大军启征程

  号召哪些青年到乡村去?为乡村培养哪些人才?

  云南重点关注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致富带头人、旅居人才五支队伍,培养一批农村生产型、经营管理型、技能服务型人才,实现青年发展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云南省委、省政府统筹县域经济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和高质量创业就业,启动“支持青年创业兴乡三年行动(2024—2026年)”,建立省委农办牵头、部门分工负责、多方协同推进机制,调动五路青年大军奔赴乡村振兴主战场。

  全国设置涉农专业的高等院校有500多所,云南高等教育近年来每年毕业40多万人,这是一支青年人才大军,也是推进云南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有生力量。“我们开设了基础课堂、移动课堂、云上课堂、田间课堂,为全省输送大量农业人才。”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李宏在农业农村部召开的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座谈会上介绍。

  为引导大学生服务乡村,云南出台一系列含金量极高的举措。比如,对返乡创业搞电商的大学生,不仅送培训、配导师,还给一次性创业补贴、吸纳就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针对高校毕业生,不仅给盘缠、扶上马,还送一程。截至今年2月,云南已引导将近3万名大中专毕业生到乡村就业创业。

  五路大军中规模最大的是本土青年,云南省委农办为这个群体精准画像、因材施策——将其分成4类人才:以致富带头人为代表的农村生产型人才,以“乡村CEO”为代表的农村经营管理型人才,以乡村工匠为代表的乡村技能服务型人才,以及以年轻村干部为代表的乡村治理型人才。

  2022年3月,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六掌村的张天媛将艾草种子引进周边四市县试种成功。2023年3月,她又在砚山县建成艾草加工厂,并创建自主品牌。2024年6月,张天媛以艾草产业致富带头人身份参加“云南创新创业之星”大赛,获“创业之星”称号和10万元创业资金奖励。这一段看起来一帆风顺的经历,背后有张天媛此前十余年创业三番失败的历练,以及省市支持返乡创业政策的加持。当前,在文山州创业,既有“云岭创业贷”“返乡创业贷”等资金支持,也有“青年梦·赢未来”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文山·奋斗最美”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创业大赛等展示舞台。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吸引着天南海北的旅居客慕名而来。据统计,2024年旅居云南的人数达到389万人,平均旅居天数达80天。在大理、丽江这些旅居者的“老牌根据地”,旅居云南已进入2.0甚至3.0版,如大理常住人口为334万人,而长期旅居人数就已超过60万人。

  1996年出生的李立强在“游山玩水”中找到了创业灵感——今年2月,他的“云溪小院”民宿项目落地昆明市嵩明县灵云山的山脚社区,如今已经成为嵩明必打卡之地。山脚社区党委书记李新龙回忆道,去年李立强带着详尽的创业策划文案找到他,“只聊了半小时,我们就决定全力支持这个年轻人!”不仅减免了李立强创业期的房租,而且积极地推介“云溪小院”,为他招揽生意。

  在滇池边的海晏村,北京来的“数字游民”定居于此,与“最美日落”为邻。普洱景迈山上的小村庄,深圳的“码农”长租老宅远程办公,迎接云海敲门。云南因势利导,推出“旅居云南三年行动”,旅居客的“生活盲盒”打开后变成了“乡创客”的“事业副本”,世界旅游目的地正成为乡村创业大本营。

  遍地英雄下夕烟

  云南实施“三年行动”过半,越来越多的青年一头扎进乡村,一跃跳进“农门”。在云南乡村,随处可见青年人活跃的身影——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在乡村扎下了根,有相当一部分人把乡村产业绘入了自己的事业版图,更有一些人在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中找到了莫大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2月中下旬,当全国多数地方还被裹挟在料峭寒意里,曲靖市罗平县的油菜花已抢先“起跑”,漫山遍野的金黄随山势起伏,成为全国早春最耀眼的风景。在这片花海深处,“云上花乡”声名远播,每到油菜花盛开时节,都会吸引数十万名游客在此“花间游、云上住、药村养”。

  正是看中这片土地的潜力,2022年9月,1999年出生的朱兴函在看到罗平县发布的招聘“乡村CEO”的信息后,辞去大城市销售经理的职位,竞聘成为“云上花乡”乡村振兴示范园的CEO。没有想象中的水土不服,在这里,朱兴函得到示范园专班组的“陪伴式”帮扶:前期带着他挨家挨户拉家常“刷存在感”,后期又在市场方向、运营思路上帮他搭把手。如今的朱兴函,在“云上花乡”干得格外起劲,看着游客在油菜花间的满面笑容,听着村民算起收入时的爽朗笑声,他愈发笃定当初的选择。

  无独有偶,“00后”小伙儿刘飞飞同样辞去了城市里的工作,来到普洱市墨江县孟弄乡,引入大棚种植技术发展西红柿产业,被村民戏称为“西红柿首富”。在云南,有一大批城市中的年轻人,渴望到乡村一展抱负,恰逢“三年行动”政策利好,他们挥别高楼大厦,扑进山水田畴,变身云南“‘乡村CEO’天团”,在广阔天地里大展身手。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农村青年罗梦茹多次创业,卖过蔬菜、养过猪,均遭失败,赔光了家底。有犟劲的她又盯上羊肉米线,但一缺资金、二无技术。罗梦茹坚信看准了市场,却闯不进这条赛道。这不只是罗梦茹一个人的困扰。在云南的田埂边、屋檐下,还有许多这样的身影。他们想在家乡干成一番事,却总有这样那样的障碍。

  “三年行动”的政策“组合拳”,帮他们打破了乡村创业的壁垒——对符合条件的给予创业贷款扶持,搭建创业培训、创业实践、咨询指导等一体化服务体系——落实“三年行动”政策,红河州出台一系列务实措施。资金短缺?罗梦茹顺利收到共青团蒙自市委的创业贷款;想闯线上?红河穿山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帮着打造品牌。罗梦茹的羊肉米线名号很快打响,线上订单量噌噌地往上涨。总算创业成功的罗梦茹也没有停下脚步,成立劳务公司,面向全市群众提供带薪培训,帮助1000余人实现了就业。

  与罗梦茹一开始就扎根本村创业不同,王永伟是在他乡事业有成后又返回了家乡。

  “一点后路都不留,你就不怕在镇雄有发展不下去的一天?”得知王永伟要将在浙江永康的“博将府”门业公司1000多万元的生产设备和公司的技术工人全部迁到千里之外的老家昭通市镇雄县时,同行们全都瞠目结舌。王永伟只是笑着回应考虑好了。这些年在异乡打拼,他始终揣着个念想:啥时候能回家乡办个厂,让乡亲们不用背井离乡就能挣钱。如今,王永伟的念想与“三年行动”迎面相撞,家乡的产业园配套、政策扶持都“后来居上”,是时候圆梦了。就这样,他的门业公司成了镇雄五金产业园的首批“租户”。车间里,工人正热火朝天地干着活儿,“包吃包住,一个月工资最少都有5000元,高时能拿上万元,比出去打工好多了。”王永伟的公司有124名职工,其中119人为镇雄籍工人。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在云南“三年行动”的催化下,大学生在田野间大展拳脚,本土青年扎根乡村干事创业,乡村振兴的舞台上,青年人才济济。

  逐梦乡野正当时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云岭大地上,返乡创业的浪潮浩浩汤汤奔涌而来,浪潮背后,固然有着云南省自上而下的规划之力,但更蕴含着时代发展的必然逻辑。

  当山乡的“筋骨”日渐舒展,那些曾绊住脚步的“田埂”,已然化作坦途。公路通村入户,物流直抵地头,电力交织成网……曾经的梗阻消散了,基础设施在山野间搭建起一个个创业舞台,农村成为充满无限可能的“蓝海”。镇雄的山坳间,产业园区内上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稳稳接住王永伟价值千万元设备;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东华镇枇杷园,冷链仓库锁住了“枝头的鲜”,让娇贵的鲜果跨越山海,带着清晨的露珠端上了消费者的餐桌。

  当城市经历消费降级时,乡村成为市场新“宠儿”。这股潮流里,藏着城里人对不同生活的向往,更藏着乡村独有的厚重感。相较于千篇一律的瓷砖货架,乡村的消费场景从不雷同。城里的商铺不断变换着店名却总觉似曾相识,乡村却像本翻不完的书:嵩明“云溪小院”,游人喝着黑咖啡欣赏缥缈的云雾;罗平“云上花乡”,旅者吃着土家饭闻取花海的芳香;大理苍山洱海,访客驾着环湖车聆听海风的奏曲……每一处都蕴藏着城市难觅的趣味。这种深不见底的丰富底蕴,源于它扎根土地的肌理——有山水的灵性,有农耕的温度,有文化的年轮,这些刻在田野间天然的“布景板”,让人愿意一次次踏上“到乡村去”的旅途,奔赴一场永远新鲜的相遇。

  “不是城市容不下肉身,而是家乡承载得了灵魂。”当“成功”不再框定于写字楼的格子间内,一群年轻人带着心底的热望,选择在蓝天白云下经营生活,在田间地头里抛洒热血。他们不是逃离,而是主动追求“别样精彩”——朱兴函辞去在城市的销售经理,成为乡村运营“大拿”,北京“大厂”的员工定居滇池边,让生计与热爱在山水间握手言和。这些选择,是对“体面”的重新定义:让生活扎根田地,让热爱接上“土气”,何尝不是一种成功?

  云南恰如一位“识时务者”,在社会变迁中读懂了时代的注解,叩住了年轻人的心扉。“三年行动”的推出,没有刻意“牵引”,而是顺势而为搭起了桥——想在田间种理想,便耕耘土壤;想在山野酿新意,便创造空间——让政策制度成为“引线”,将人才返乡的星火,点燃成燎原之势。

责编: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