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选调生 我在村 |“紫信封”里的纸短情长
2025-07-08 09:49: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老师,我的回信里还有一本《蒋南翔传》”“大哥哥给我画了小鸟和树,说希望我像小树茁壮成长,像小鸟自由自在”……盛夏的午后,阳光炽热,划破寂静的,有啾啾蝉鸣,还有孩子们兴奋的讨论声。随着承载关切的第96封书信从北京跨越山海抵达龙亢村村委会,历时3个月的清华大学生志愿者结对龙亢小学留守儿童的“紫信封”活动第一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去年9月,我来到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龙亢村,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助理。除了忙于基层工作,我还在龙亢村的“小饭桌”辅导班做志愿者,负责辅导14名留守儿童的课后作业。而让我第一次直面留守儿童缺少关爱和陪伴的现实,是源于一次关于“三月三”的闲聊。“老师,你知道三月三吗?”“三月三的时候还能坐碰碰车、套大鹅!”“不知道到时候爸爸妈妈会不会回来带我去?”……一声声童言稚语的背后,满载着孩子们对父母陪伴的渴望。其中,让我触动最深的是十岁的小亮(化名)。初见他时,作业摊在旁边,小小的身影沉迷于自己的玩具世界。当我蹲下身,尝试与他交流时,他眼神躲闪,慌乱地藏玩具。我明白,走近他需要更多的耐心。在我持续的关心和引导后,小亮终于接纳了我。不仅主动和我讲随堂测试的成绩,认真写作业,还会跟我聊心事,“老师,我爸妈一般只有过年过节的时候回来”,这句无意之语却像一颗小石子投入了我的心湖。

  那天回去,我想了很久。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持续完善,但在部分偏远乡村,稳定的情感陪伴和深度的精神引领仍是亟待补足的短板。作为到村任职选调生,我能为龙亢村的孩子做什么?于是,我链接母校资源,与清华大学研究生团委志愿服务部、建筑学院研团总支沟通,策划名为“紫信封”的书信陪伴计划。这一想法也得到了龙亢村党总支书记邵建军和龙亢实验小学校长的认可和支持。经过仔细筛选和精心匹配,首批24名清华大学的优秀研究生志愿者顺利“上岗”,与龙亢村的24名留守儿童结成了“一对一”的“笔友CP”。

  “上大学需要花很多钱吗?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我有点担心以后上大学的费用。”“大哥哥/大姐姐,你知道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吗?”……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与现实的不安,随着第一封信奔向了北京。当第一封回信寄到时,龙亢小学的教室里热闹非凡。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认真地阅读。“你一定是个好姐姐,是弟弟妹妹们的好榜样!”“在学校有很多奖学金、助学金可以申请,国家也会向有需要的同学提供没有利息的贷款。”“不用着急长大,也不必因为暂时的困难而灰心。”耐心的解答、真诚的鼓励,伴随着印有清华校园风光的明信片,一起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更广阔的大门,也在他们心中播下了一颗颗希望的“种子”。

  3个月的书信往来,孩子们日渐开朗与自信,第二期活动也即将启动。我希望,这跨越山海的“心灵对话”,不止给予他们向上生长的勇气与力量。

  杨滢

  杨滢(左)入户走访。作者供图

责编:姜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