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要振兴,人才先“育苗”。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深耕村级后备力量培养沃土,聚焦村级后备力量“选育管”等关键环节,着力锻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村级后备力量,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摸准底数把好“入口关”
“小张这娃真行!上次王家李家为宅基地争得面红耳赤,他蹲在地上摊开图纸,一边画一边讲,没多大功夫就让两家握手言和了!”苟江镇义源村委会的办公室里,老党员李大爷对调研组竖着大拇指夸赞。这一幕,正是播州区村级后备力量摸排工作的日常写照。
要选对人,先得摸准底。播州区通过实地走访、会议座谈、群众会等方式开展摸底调研,既听党员群众口碑,又看实际工作表现,再由“区级调研组+镇级党委”联合会审研判,摸排出政治素质高、群众基础好、热爱农村工作的村级后备力量1417名。
此外,播州区聚焦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大学生、农村致富带头人、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整合教育、人社、退役军人等单位资源,全面梳理出行业内政治素质好、有乡土情怀、有意愿到村工作的后备人才115名,让人才储备池越蓄越多。
人选多了,“门槛”更得守牢。播州区量身定制10条后备人选负面清单,联合纪委监委、市场监管、公检法等单位开展常态化联审联查,坚决把失信人员、违纪违法者等挡在门外,确保储备的后备力量“政治过硬、品行端正、群众认可”。
锤炼本领筑牢“成长基”
“调解纠纷不是‘压服’,得先站到群众立场上共情,光讲大道理可不行!”在区委党校《矛盾纠纷调解的方法》专题教学课堂上,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铁厂镇三星村的后备力量田晶晶赶紧低头记笔记。培训结束后她直言:“以前处理纠纷全靠一股子热情和经验,现在懂了要政策、感情、方法三管齐下,心里更有底了。”
选好苗,更要育壮苗。播州区构建了“系统培训+跟岗锻炼+学历提升”的培育体系,大力依托党校、“双培养”工程实训基地、区职校等培训阵地,量身定制党性教育、集体经济发展、基层治理、矛盾纠纷调解等特色课程,分类分批次举办培训班,让后备力量吃透政策、掌握方法。联合区职校推出学历提升支持政策,争取部分学费减免,鼓励84名后备力量参加学历提升计划。
“在区农业农村局跟岗学习期间,我掌握了村级集体经济项目申报和集体经济‘三资’管理,回村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更有思路了!”刚结束跟岗锻炼的后备力量周平德由衷感慨,实战历练让他从“新手”变成了“能手”。
同时,播州区还结合后备干部特点专长和培养方向,精准匹配锻炼岗位,分批次安排到区直有关单位、区属国有企业、镇(乡、街道)等进行跟岗锻炼。同时,在村级设置书记助理、主任助理、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助理等岗位,为村级后备力量搭建成长平台,推动后备力量在实战中成长、实践中提升。
能上能下激活“一池水”
清晨的阳光洒在龙坪镇兴隆村,村里的后备力量谭礼生正对着手里一桩棘手的土地流转纠纷发愁。这时,他的“导师”——一位有着多年农村工作经验的乡镇干部推门进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走,别光看材料,我们到村民家里去坐坐,地里的矛盾,得在田埂上才能理得清。”
这样“一对一”的言传身教,如今在播州区已成为常态。为做好后备力量的跟踪培养,播州区统筹整合区、镇、村三级资源,实行“导师帮带制”,让区级领导、镇级班子成员、优秀村级党组织书记,与全区1417名后备力量结成对子。通过“手把手”教方法、“面对面”传经验,让后备力量的成长有了“引路人”。除了业务上的指导,定期的谈心谈话更如春风化雨,通过了解后备力量的思想动态、工作困难与生活需求,并竭力排忧解难,让他们及时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在管理的过程中,播州区还建立了“一人一策”工作档案,详实收录身份背景、学历证明、教育培训和奖惩记录等信息,结合日常调研、“排队抓尾”等工作,对后备力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精准画像”。对日常表现评价差、群众满意度低的,会及时调整出库;而对于那些表现突出、深受群众认可的工作尖兵,则被列为村“两委”班子重点培养对象。
如今,这些破土而出的新生力量,正在基层沃土中茁壮成长:他们有的牵头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有的主动牵头化解邻里矛盾纠纷,维护乡村和谐稳定;有的贴心服务群众,用真情温暖民心,成为激活村级治理的“新引擎”。
任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