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我来到广东阳江阳春市松柏镇冲垌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对我来说,两年的时光是一场沉浸式的成长。
到村的第一周,我就遭遇了一次意外。为了熟悉村里的禾虫米项目,我跟着驻村工作队去田间查看,没注意到田埂边的红火蚁巢,一脚踩下去,瞬间被10多只红火蚁围攻。等我反应过来,脚踝已经布满了蚁包,又疼又痒。不久后蚁包化脓溃烂,脚肿得穿不上鞋。同行的村干部愧疚地说:“怪我没提醒你,以后走田埂要多留意。”我笑着说:“没事,就当是村子给我的‘见面礼’,以后就知道怎么躲了。”
这场“意外”没让我退缩。脚伤好之后,我开始密集地走村入户。冲垌村的留守老人和儿童众多,“一老一小”便成了我重点关注的人群。
一次为独居老人严伯办理养老金资格认证时,我发现他身份证上的人像已经被磨损得看不清了,他说“除了身份证上的照片就没正经照过一次相”,这让我百感交集。后续走访中,我发现村里许多老人一辈子都没正正式式地拍过照片。我意识到,老人们需要的不只是吃饱穿暖,被看见、被记住的期待同样重要。
察觉到了需求,我与村里的社工一同策划开展了5期“温情陪伴 乐享生活”关爱老人活动,我拿起相机给老人们当起了专属摄影师,不仅记录下他们参加活动的欢乐瞬间,还为他们拍摄个人肖像照。钦伯在跟练养生操时手舞足蹈的模样、华伯赢得游戏奖品时的开怀大笑、徐伯和梅姨看向小孙子的一脸慈爱……这些珍贵瞬间都被我一一定格。
梁伯靠在自己的摩托车上,我边调整焦距边说:“梁伯今天真精神。”镜头后的梁伯挺胸抬头,神气得好似年轻了几岁。照片拍完成后我冲洗装帧,在又一次活动开展时送到老人们手中,那颤抖的手、细细端详的目光、溢于言表的喜悦,让我深感此事虽小,却真正暖到了他们心坎上。
面对村里的孩子们,我总想发挥自己的特长,给他们多些陪伴与引导。村里的花草树木是最好的自然教材。我在冲垌小学开设了自然课堂,带孩子们认识身边的植物,观察昆虫习性,讲授生态保护知识,捡树叶和落花制作标本画,在他们心中播下热爱自然、探索科学的种子。每次上课,孩子们都围得密密匝匝,小手里举着自己捡的树叶、花朵,叽叽喳喳地提问。
最让我牵挂的是辍学在家的小如。初次走访时,她拒绝沟通,眼神里满是戒备。我没有急于劝说她复学,而是时常去她家陪她聊天,带她散心。小如渐渐卸下心防,我也进一步了解到因母亲早逝、父亲缺位且家庭经济困难造成了小如内心封闭。了解情况后,我一方面对小如耐心疏导,对小如父亲进行劝导,另一方面联动社工制定帮扶计划,为其申请专项资金缓解经济压力,从心理干预到物质救助多管齐下,用真诚敲开孩子紧闭的心门。如今小如脸上多了笑容,对学校的抗拒已经不似从前,我心里的石头也渐渐落地。
到村任职不只是送温暖,更要干实事。我跟着村干部们从政策宣传到田间服务,从乡村绿化到环境整治,把每一件小事当成大事来办。我充分发挥原单位林业部门的优势,制定乡村绿化规划,组织引导村民在村道两侧、房前屋后种植苗木。台风“蝴蝶”“桦加沙”来袭期间,我与村干部转移安置危险区域群众,在积水严重的进村路口值守巡查,全力保障村民生命财产安全。
乡村的风雨磨掉了我的稚气,也让我读懂了“为群众办实事”的真正含义:把每一件小事放在心上,把每一份需求落到实处。我愿继续做乡亲们的“小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守护好村里的每一张笑脸,也守好这满村的烟火与安稳。
周冠廷

周冠廷(左二)为老人送照片。梁智科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