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辽宁省调兵山市兀术街街道施荒地村,李长顺弯腰将饲料撒向蟹田,粼粼波光映着他的笑脸。“合作社按天发工钱,年底有分红,比在城里打工挣得不少!”这位曾经的留守老人,一年前还在为养老发愁,如今在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看管蟹塘,年收入超2万元。
铁岭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崔学文介绍,面对“产业弱、关爱缺、服务难”三大痛点,铁岭市实施“共富升级、关爱暖心、赋能增效”专项行动。“从人走屋空到产业生根,我们用实际行动证明,没有唤醒不了的乡村。”
共富升级:打破边界激活“沉睡资源”
村庄产业发展乏力,村民难以家门口就业,是空心村的通病。“单村力量弱,抱团才能活!”崔学文道出破题关键。铁岭构建“村社合一筑基、强村公司拓市、联合党委联片”的三级产业体系,让沉睡的土地、房屋、人力等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
走进昌图县平安堡镇十里村,村口的“参宝”品牌展销中心里,林下参、山野菜等特产琳琅满目。“以前村民各干各的,好东西卖不上价。”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后,统一注册品牌、建设冷库、培育乡村CEO,年产值突破6000万元,带动260人在家门口就业,村集体年均增收60万元,村子也成了“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崔学文介绍,“村社合一”模式已在铁岭实现全覆盖。
强村公司则成为铁岭农村经营主体的新角色。在铁岭县凡河镇五角湖村,“铁岭凡河集市商贸公司”的招牌醒目。这家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的强村公司,整合2000亩闲置土地发展“智慧认养农业+稻田蟹养殖”,通过“线上认养、线下托管”模式让土地收益较传统种植提升33%。村里的闲置农房被改造成12座民宿。
在崔学文看来,强村公司是“村社合一”模式的市场延伸,通过公司化运作,让集体资产在市场中保值增值。今年铁岭市29家强村公司已带动59个薄弱村增收151万元。
公司化运作为单一的村庄带来了新的发展动能,更大范围的联动也在全市上演。辽宁省铁岭市积极推动地域相近、产业趋同的村党组织建立跨村产业联合党委69个,覆盖63个乡镇,占全市乡镇总数的70.8%,走出一条党委领导、村村联合、产业聚集、抱团发展的富民强村之路。
仅开原市一地,就整合了1200万资金发展稻米加工、鲜食大豆等特色产业,带动全市村集体增收超千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27%。就像用组织纽带把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让碎片化资源产生规模效益,这正是共富升级的意义。
关爱暖心:织密“一老一小”保障网
“产业让村庄有了‘钱袋子’,但空心村的治理核心还是人,特别是留守的‘一老一小’。”崔学文说,铁岭市通过制度性安排,将政策、资源、服务系统性向基层倾斜,“我们要让党建既有硬度,更有温度。”这种温度,就藏在“关爱暖心”行动织就的温情网络中。
“炕头学堂的掌声,比啥都暖心!”在西丰县聂家满族乡学校,4589名“白海豚爱心妈妈”与3141名留守儿童结对,共开展了82场“把爱带回家”活动。养老难题也在细节中化解。清河区改造升级的敬老院里,防滑扶手和沐浴椅守护着老人们的安全。全市1332户困难家庭完成适老化改造,18所助餐食堂让热乎饭直达餐桌。覆盖1400多个村卫生室的紧密型医共体建成后,县级医院派驻126名骨干医生下乡。70岁的张大爷关节炎发作时,不再需要颠簸进城,“县医院专家每周来坐诊,家门口就能看名医!”累计1.4万人次的诊疗记录,印证着医疗普惠的真实足迹。
“政府兜底保障+社会志愿协同”的双轮驱动模式,将“炕头学堂”“家庭故事会”“幸福自习室”等物理空间转化为情感联结纽带,实现了从基本生存保障到精神关怀慰藉的升级。这种双轮驱动模式,也在铁岭市的实践中逐步完善,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可复制的路径。
赋能增效:为治理末梢注入活水
“清单瘦身,小马不再拉大车!”昌图县昌图镇干部手持新版“履职清单”如释重负。这份创新“共性+特色”清单,为全市103个乡镇厘清平均318项权责边界。西丰县增补林业事项,银州区融入城管职能,彻底终结“无限责任”困境。这也让基层干部从事事兜底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精力抓发展、办实事,实现了治理从疲于应付到精准发力的转变。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持。铁岭市推行村党组织书记“基本报酬+绩效+集体经营奖励”待遇体系,优秀者可纳入事业编制、进入乡镇班子,今年年内乡镇事业单位扩招80%。“基层治理关键在人,要让实干者得实惠。”崔学文介绍,全市还建立“学院+村社”培训联盟,年内培养乡村实用人才2000余人,让村民变身环境监督员、矛盾调解员,形成“人人参与治理、治理惠及人人”的良性循环。
夕阳西下,李长顺站在蟹田边眺望村庄,柏油路通到每户门前,新修的广场传来欢笑声,五角湖民宿亮起灯火……老人切身感受到了村子从“空心”到“实心”,从“沉寂”到“活力”。崔学文表示,今年启动的20个“联村共治”试点,将进一步打破村域壁垒,推动组织、产业、服务深度融合,空心村将不再是凋零的符号,而是生机勃发、温情流淌、希望升腾的活力之地。
通讯员 陈杰 邢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