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遂林村是最穷的村子,村民单靠种田过日子,村里到处是土路,房屋也很破旧。这些年变化太大了,村民到企业务工,或开个店做生意,都过上了小康生活,家家户户都建了小洋楼,每年收到的房租都好几万。村里的面貌也变化很大,沥青路、农民公园、休闲栈道……这些以前想都不敢想。”说起村里的变化,87岁的福建省漳平市西园镇遂林村原党支部书记朱隆臻如数家珍。
走进遂林村,映入眼帘的是产业兴旺、乡村秀美、农民富足的乡村振兴图景。而这幅图景的绘就,离不开该村积极创建的“忆苦思甜”党建品牌——通过讲好基层党组织从松散变硬核、产业由穷变甜、村庄旧貌换新颜的故事,让“铭记过往苦难、珍惜当下幸福、共创美好未来”的理念融入乡村发展血脉,成为凝聚党群力量的精神纽带。
遂林村全貌。官丽琴 摄
党群连心,松散变“硬核”
“有食堂方便多了,不用一个人在家里煮饭,还能和老伙计们唠唠嗑。”遂林村长者食堂里,老人们谈起这项民生工程赞不绝口。2022年,村党支部聚焦老人用餐难题,在幸福院基础上建成长者食堂,每天为80多位7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午餐。
更暖心的是,食堂还成了汇聚民意的“连心桥”。村“两委”干部利用饭后时间,与老人们围坐谈心,小到村道宽度调整,大到家训文化广场规划,都在轻松的交流中凝聚共识。这种“党支部+老人协会+村民”的共商机制,让村民从“要我参与”变为“我要参与”,基层治理焕发活力。
村党支部书记林尚佐介绍,村党支部深入实施“凝心铸魂、强基固本”工程,通过“头雁”素质提升行动常态化开展乡村振兴培训,不断强化干部作风建设,让村“两委”班子成为带富领富的“主心骨”。全村党员按功能划分组建6支党员先锋队,并吸收先进分子加入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解决了一系列发展难题。党员陈强在村庄环境整治中带头清杂物、做动员,带动村民主动参与,正是党员先锋作用的生动体现。
老年人在长者食堂用餐。官丽琴 摄
村企携手,穷苦化甜美
遂林村周边企业林立,如何让“近水楼台”真正“先得月”?村党支部找准“村企共建”突破口,与福建龙钢、漳平红狮等企业结对,蹚出一条“集体得益、村民受益、企业盈利”的共赢路。
在“支部+工作站+先锋队”模式下,党员干部主动担当企业“服务员”,开展政策对接、技能培训、用工协调等“全方位、保姆式”服务。通过村企互访调研,30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村民朱志聪2011年进入红狮水泥当螺丝工,如今已成长为设备科科长,月薪过万,他感慨:“村里搭起就业桥,咱老百姓才能端稳‘致富碗’。”
“支部+企业+物业”模式让闲置资源变资产。村里改造闲置房源成立物业服务公司,为福建龙钢等企业提供后勤保障,拓宽村集体增收渠道,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35万元。而依托福建龙钢5A级工业景区规划,“工业景区+农旅+N”模式更让乡村旅游火起来。通过引进第三方旅游公司打造烧烤休闲吧,带动村民开起30多家农家乐和民宿客栈。村民林建城的小餐馆,年收入达二三十万元,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遂林村文化广场。官丽琴 摄
千民同缔,旧貌换新颜
“以前村里房子乱搭乱建,路难走、灯不亮;现在沥青路通到家门口,房前屋后有花园,晚上散步像逛公园!”村民口中的变化,源于遂林村一场彻底的人居环境整治。
村里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推进裸房整治、斜屋面改造,以高分通过市级“两治一拆”验收,获评“龙岩市十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同步实施的村道提升、弱电下地、绿化亮化等工程,让主干道变身沥青景观路;村民共同打造的“四小园”(菜园、果园、花园、小公园),用统一篱笆勾勒出田园诗意。“美丽庭院、美丽巷道”行动中,村规民约融入景观设计,引导村民打造“一院一景、一户一韵”,乡村示范路成为靓丽风景线。
在产业融合发展中,“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催生“穗林湾”生态循环综合体。“我在遂林有块地”的农耕体验项目,让城市家庭感受田园乐趣,形成“企业果蔬供应+休闲观光+田园教育”的多元业态。家风家训文化广场、休闲长廊、健身凉亭等设施,则让闲置地块变身文明阵地,向上向善的乡风浸润人心。
如今的遂林村,先后获评“福建省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福建省乡村治理示范村”等多个荣誉称号,村党支部也被评为龙岩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忆苦思甜”党建品牌,不仅引领村庄实现美丽蝶变,更成为周边村庄学习的样板。
通讯员 孙燕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