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和风送爽。在河西走廊中部的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万亩有机蔬菜基地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我们已完成3600多亩有机蔬菜产品认证,预计亩产值突破2万元。去年,村集体经济增收147万元,带动村民人均收入增加5000元。”谈及有机蔬菜产业,党寨镇马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马兆存有念不完的致富经。
马站村绿色低碳蔬菜产业园内,西蓝花喜获丰收。 王将 摄
在有机果蔬庄园里,智能化设备实时动态监测有机育苗、有机种植以及冷链物流全环节,扫码就可追溯每颗有机蔬菜的成长历程。“以前我们村种普通蔬菜,价格波动大,收益不稳定,这让我们意识到必须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回忆转型缘由,马兆存坦言这是一场倒逼的变革。
马站村立足村情实际,多方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瞄准消费者越来越注重绿色、健康的饮食理念,决定发展有机蔬菜产业。
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发展有机蔬菜认证需要3年转换期,其间不能使用化肥农药,还得集中流转土地、统一管理,马站村面临着土地协调难、经营不规范、发展同质化等问题。同样,种有机蔬菜能否带来效益,村民也有不少顾虑。“有机蔬菜收益怎么样?具体怎么干?投入后会不会打了水漂?”在马站村“板凳会”上,党员朱鹏的发言引发了激烈讨论。
为打消顾虑,马兆存带领村“两委”班子奔赴广东、山东、湖南等先进地区,考察有机蔬菜产业前景、市场销售等情况。回来后,组织村“两委”成员和党员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流转400亩土地作为试点,开始了有机蔬菜的探索之路。
与此同时,在上级组织部门和党委政府的指导下,马站村坚持“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的原则,通过组建“兆田”有机蔬菜产业链党委,整合马站、雷寨、党寨等6个村的现有资源,联合发展有机农业,新认证有机基地8800亩,打造出集有机农产品种植、有机肥生产、有机蔬菜加工、有机蔬菜流通销售和休闲采摘为一体的有机产业链。
马站村党支部书记马兆存在有机蔬菜基地查看西蓝花长势。张梦婕 摄
2023年,第一批有机娃娃菜上市,单颗售价2.8元,亩产值达2.5万元,是普通蔬菜的3倍多。效益上来了,还带动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在这打工也比较稳定,一天能赚150多元,既照顾了家庭,又增加了收入。”村民钱雪开心地说。马兆存介绍:“目前,我们共育苗1200万株,可以供1400多亩基地栽植。有机蔬菜种植让村民既有务工收入,又有租金收入,320余人实现了稳定就业。”
收益有了,如何让村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成为摆在村“两委”面前的难题。
如何破题?“村企共建给出了答案。2023年,马站村投资973万元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公司——兆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公司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先后与福建世纪椿芽、云南芸岭鲜生等企业合作种植有机蔬菜。2024年,兆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盈利300万元,其中147万元用于村民分红,剩余资金投入村级道路硬化、文化广场建设等民生工程。
马站村坚持“参股经营,抱团发展”发展理念,村集体以“土地租赁+投资入股”方式参与经营,每年除土地租金外,还能按照一定比例获得分红收益,入股村民按股权根据当年利润进行分红。
通讯员 陶逢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