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五家子村。苏晓东 摄
种什么、怎么种、怎么卖,对以种植业为主的村子来说至关重要。
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内蒙古扎赉特旗好力保镇五家子村在传统种植业的基础上,先后上马了黑木耳、大棚蔬菜和反季羊肚菌等特色项目。这个祖国东北部的农业村,探索向土地要效益,试图找到最适合的发展之路。
种什么
夏末秋初,无人机的镜头下,五家子村格外鲜活——玉米、水稻在风中翻涌,绿浪层叠,一望无际。
对五家子村村民而言,全村1.7万亩土地是维持生计的重要依托。面对无霜期只有130天的先天不利,科学的后天规划显得尤为关键。
“以前为什么打不到粮?看天收、不敢变嘛。”站在比人还高的玉米前,村党支部书记刘利有说。他拿六家子屯举例。3100亩地,一亩地连800斤玉米都打不上,是全村最差的地。“浮土一扒,下面都是石块,一亩地就挣个百来块钱。”
扎赉特旗地处北纬46度,地处寒地水稻黄金种植带。2016年村党支部连开了7次会,统一思想,发动整地、修路,改种水稻。这一整,人均耕地从10亩降到了9.5亩,但是没有一个人有意见。“为啥?整地之后地力提高了,第二年水稻每亩收益涨到500元。2020年又上了水利项目,耕种条件更好了,每亩收益近1500元。”刘利有说,农民心里都有本明白账。
随着水利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陆续落地,修路、打井、安电……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五家子村的粮食单产上了新台阶。2023年,该村大豆亩产316.8公斤,刷新了当地的大豆高产纪录。
为解决种什么的问题,村里的安保合作社专门辟出一块试验田,光试种的玉米就有40多个品种。“新疆、海南的玉米种,到我们这儿都必须试种。哪个产量高,明年村民就种哪个。”刘利有解释,玉米的品种两年就得换,否则抗病虫害、抗倒伏能力会下降。试种由村里的合作社承担,他认为这是村集体的责任。
五家子村村民打交道最多的当数玉米、水稻和大豆,但村里不只种粮。
8月7日,立秋。天刚亮,67岁的村民关玉忠到黑木耳基地上工。他麻利地叉起一个菌棒将木耳揪下。这是今年最后一茬,活不多,5点上工即可。“头两茬的时候,4点就得来。”关玉忠不紧不慢地说。基地按时记工,每小时10元钱。当天有28个人干活,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
黑木耳村里种了9年,目前保有30万棒。记者了解到,这个项目一年挣5万元,谈不上多,重要的是每年能用工100多人次,这几年工人工资已经发了130万元。
“黑木耳、大棚蔬菜、网箱养鱼……”刘利有细数村里“折腾”过的“非传统”项目,成就感满满。他说,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还是得主抓产业,种好玉米、大豆、水稻“老三样”,打好基本盘,同时探索“非传统”项目,一步一个脚印,为村庄带来新的活力。
怎么种
五家子村的1.7万亩土地,这些年逐步走向规模化集约种植,其中4500亩由村里的安保合作社开展社会化服务,统一经营。
合作社统一经营好处很多。卖粮时,一个电话,粮库直接到地头收购;化肥集中采购,一袋复合肥便宜32元,差价就是实实在在的利润。“明年的种子化肥已经预交了40万元定金,提前交能享受最低价,每个月还给利息,划算。”刘利有兴头头的。
降本增效是农民永恒的课题。去年粮价走低,合作社利润不高,没有分红。
7月,村里迎来好政策,“玉米单产提升项目”给村民免费发了滴灌管道。“主管道3年一换、毛管1年一换,管道成本每亩70元钱。这下给大家省下一大笔。”正在地里干活的张艳波说,她家四五年前就用上了滴灌,如今浇水不遭罪了。
张艳波和丈夫两人种植100亩玉米,没有加入合作社。刘利有表示,要尊重个人选择,有人觉得自己种踏实,就不能把农民从地里赶出去。
黑木耳基地旁,立着9个蔬菜暖棚,是2023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配套“福利”。中午,记者走进一座暖棚,看到蔬菜架子已经拆了。“我们给它‘焖’上一周,接着旋地。”村党支部副书记刘洪成说,大棚要上新项目羊肚菌。
9个暖棚,出租还是自己种?村里曾经进行过一番讨论。刘洪成等人建议出租,1个棚年租1万元,省心又来钱。但最终大家还是决定由村蔬菜合作社来种,能给村民派活、提供就业。
村里不敢种稀奇品种,种豆角、白菜、黄瓜等大路货。关玉忠和赋闲的村民们负责种菜、搭棚、浇水,刘洪成开着自己的小车,一趟趟拉去旗里卖。忙忙碌碌半年,一算账,基本收支平衡。“我们书记能‘整’,给咱搞了这些个项目。”关玉忠很清楚,自己这把年纪在村里干点零活,1年1万多元,挺好。
“私人老板追求利润最大化,合作社不一样,要考虑村民的吃饭问题!”刘利有嗓门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后,一部分村民住上了新楼房,保证他们的就业是村党支部的心之所系。
“羊肚菌我们自己搞不了,是和公司合作的。”刘利有说。亩产碰到天花板,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通病。破解手段之一,就是“小船绑在大船上”,以“合作社+公司”的模式来保收成甚至突破天花板。
在好力保镇,已经有一些村尝过了这种模式的甜头。这次,五家子村也探出了步子,他们跟广州的一家羊肚菌公司对接上,村里出大棚,公司负责技术和销售。“这家的羊肚菌是反季的,冬季上市,湿的一斤150元,干的500元左右,能走一波高价。”刘利有说,两方商定,蔬菜合作社分45%的利润,大家对羊肚菌寄予厚望。
怎么卖
在五家子村党群服务中心,安保合作社的大米、玉米碴、杂粮被摆在了门口最显眼的位置。“今年还剩下3万斤大米没卖出去,得加加油。”驻村第一书记王涛说。
王涛是自治区税务局干部,2021年10月到村,干了两年之后,主动请缨接着干。“连干两届,大纲不变,就是稳种植、增牛羊、兴产业。”
这几年,卖粮是王涛的“主业”。
“先找局长,再找市场。”2022年春天,在王涛协调下,五家子村的大米被拉到呼和浩特,卖到了税务机关食堂。机关单位“消化”的数量有限,为了卖出增量,王涛也跑过其他单位。他去高校食堂调研过,很快作罢。“咱这成本要3块5,隔壁黑龙江两块钱都给你送到食堂了,拿什么跟人家竞争?”
“放到网上去卖吧。”王涛计划走电商。没想到,第一个反对的就是刘利有。“网上到处是大米,谁还来买咱们的大米。再说,东西还没卖出去呢,店铺保证金倒是先交上了。”刘利有的担心不无道理。
“我保证不亏,但挣多少不一定。”王涛柔和而坚定,刘利有风风火火,两人虽有分歧,但目标一致,总能达成共识。“好,试试。”刘利有最终点头。
2022年中,五家子村的大米在扶贫832网络销售平台上架,面向全国机关单位销售。“电商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手续资质就一大堆。”王涛回忆,他们一开始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乱碰”,慢慢就摸索出了门道,申请了商标“蒙粮鑫”——谐音“良心”。
蒙粮鑫一上网,“哗哗”出货,过了几天,又没“动静”了。经人协调,蒙粮鑫对接上了京东穗来邦助农卖场店。这一步至关重要,意味着王涛跳出机关帮扶的思路,开始“找市场”。
几个渠道多管齐下,2022年,五家子大米卖出了120万元。第二年,销售额直冲200万元。3年间,线上销售额约700万元。
近期,王涛又去呼和浩特跟专家团队碰头,论证短视频带货的可行性。“还是想干点不求人的买卖。”脱贫攻坚最开始是被人扶着走,乡村振兴得自己走甚至跑起来,王涛希望进一步提升大米的市场化程度。
“现在人人都在带货,风口早过了。”刘利有道出困难。王涛哈哈笑了,“当初做电商的时候,你也说晚了,咱不也卖了700万元了吗?短视频咱试试呗,逮着一波是一波!”
乡村振兴不能喘口气歇歇脚,五家子村的党员干部不怕折腾,一仗接着一仗打,只想为村庄和村民蹚出更宽的路、办成更实的事。
8月5日,村里收到消息,蒙粮鑫的绿色食品标志申请成功。王涛和刘利有都备感振奋,“这下,卖大米更有底了。申请花了好几个月,努力没白费!”
本报记者 周妍 通讯员 刘志鹏 刘佳 苏晓东
记者手记
平凡却“不安分”的小村庄
之所以选五家子村蹲点,是因为它足够“普通”:全村最大的资源就是土地,没有特殊地形地貌,产业也是常见的种植项目,村集体家底谈不上丰厚。记者想看一看,这个平凡的村庄是怎样发展的。
采访过后,记者发现五家子村还真不普通,它有坚守的韧劲和“折腾”的活力。
种地发不了财,为什么还坚持?村干部的想法很质朴,他们觉得大规模种地有个长期性,稳当点,农民每年能吃上饭很重要。种好祖国东北部的粮仓,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是五家子村的责任。
同时,五家子村并不满足于种粮这个“基本盘”。从产业的广度看,村里探索了黑木耳、网箱养鱼、大棚蔬菜、羊肚菌等项目,打造一村多品。从产业的深度看,村里申请了蒙粮鑫商标,开办了小型的榨油厂、大米加工厂。所谓折腾,不是盲目大干快上,而是审时度势,向技术要产量,向品牌要效益,向合作要增量,是守正下的创新。
资质平凡的村如果安于现状很容易掉队,变得平庸。不甘于平凡的五家子村折腾出了向上的模样,为振兴打开了更多的可能。正是每个普通村庄的不断奋斗、不懈探索,乡村振兴的车轮才能滚滚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