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安康构建科技小院集群 田野上的“最强大脑”
2025-09-11 08:48:00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自科技小院建成两年多以来,先后带动8个镇发展香椿种植,速冻香椿芽、香椿酱等产品畅销30个省市及欧亚4国,年产值超千万元。”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晏坝镇香椿产业科技小院这份成绩单,正是安康科技小院集群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安康不断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积极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药科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姻”建设科技小院,搭建“政产学研用”综合平台,推动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资源聚合 筑牢科创“根据地”

  通过市县联动,安康组建科技小院工作专班,整合人才与科研资金,聚焦生态渔业、富硒粮油、魔芋、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以及蚕桑、茶叶、果蔬等区域产业,形成“同质产业共规划、标准体系同共享、专家人才共赋能”的集群发展格局。

  校地企深度对接,让智力资源真正下沉。以“高校+政府+企业+农户”运营方式,让高校科技人员走出校园,建成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药科大学为示范引领的4个国家级科技小院以及和省属高校联动建设的21个科技小院,80余名高校研究生扎根农业生产一线,推动农业科技服务、农村科学普及和农民科学素质培养。

  汉阴县生态渔业科技小院主要养殖桃花鱼、草鱼、匙吻鲟等品种,随着规模扩大和品种增多,曾出现苗种繁育、养殖病害防治等方面技术难题。公司负责人陈小松说:“借力高校派驻人才支持,我们攻破好几项技术难题,效益有了显著提升,也吸引了更多人发展渔业。”

  如今,像汉阴县生态渔业这样的科技小院在安康各县区乡村田野上不断涌现。2024年6月,镇坪县政府与中国药科大学建设“秦巴中药产业振兴科技小院项目”后,联合西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创团队20余人,研发出黄连牙膏、百合面膜等大健康产品20余类,推动一大批中药产业链项目落地。

  育留人才 锻造振兴生力军

  科技小院既是技术攻关的实验室,也是人才培育的孵化器,更是破解山区县发展难题的“金钥匙”。汉滨区蚕桑科技小院入驻的科研人员马文龙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名研究生,他和团队成员为蚕农提供标准化桑园建设、智慧种养、病虫害防治等指导。“入驻科技小院以来,累计培训当地蚕农600多人,80%成为养蚕技术能手,有的已经成为当地桑蚕‘土专家’。”马文龙很有成就感地说。

  针对市域外高水平人才、成果和企业引进难问题,依托市域内高校,出台全市“校招共用”引才用才留才办法,按照“高校招引、校企共用、政府扶持、多方受益”的思路,每年设立200万元“校招共用”专项资金,给予引进人才每人每年30万—50万元薪酬补贴,连续支持3年,以最优人才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和市域外高水平人才定编到高校、入驻科技小院,服务企业发展。

  科技小院成为田野上的“最强大脑”,全市25个科技小院产业集群构建起“理论学习+实践操作+成果转化”育人兴业模式,三年来,研究生团队分领域进车间、到厂房、入田间技术指导服务1600次,技能技术培训300场次,1.5万名群众成为新时代“土专家”“田秀才”。

  科创赋能 解锁共富新密码

  科技小院应产业发展而生,成为一块块高校学生科学研究、培养技术人才、赋能产业发展的肥沃试验田。

  科技赋能促发展,小院育出共富产业。汉滨区蚕桑科技小院于2023年建成以来,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学者、青年学子联合地方农技单位潜心实践研究,形成从种植基地到小蚕共育、蚕茧回收、蚕丝被加工的全产业链,目前发展标准化桑园700亩,年均产蚕茧2万公斤,带动270多户村民受益,户均年增收5000多元,足可见科技小院释放出的巨大能量。

  产业延链、技术共享是安康建设科技小院目标之一。作为全市首个蚕桑科技小院,汉滨区蚕桑科技小院持续将技术服务向县区延伸。石泉县池河镇明星村蚕桑基地就是受益者,从过去“单打独斗”转为与科技小院“发展”,运用科技手段推广新型标准化、智慧化养蚕,研发出“两段式共育三段式养殖”,既降成本又省力,解决技术缺乏、蚕丝深加工等问题10余项,推动传统蚕桑产业向高效化转型升级。

  截至目前,全市以科技小院集群建设为“媒”,累计建成专家工作站、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小院等人才服务平台259家,申报合作课题40多项,编制10余项技术规程,55项省级项目获批立项,科技成果转化102项,授权专利1623件,仅2024年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达16.9亿元。

责编: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