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崇村的日出。(龙布日出民宿供图)
早上6点,广西河池市都安县隆福乡大崇村的云海尚未散尽,第一批游客已经登上了“龙布日出”观景台。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喀斯特峰林之上,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惊叹。这个5年前才有了一条像样公路的小山村,现在已成了小有名气的网红打卡地。
7月29日,记者驱车从都安县城出发,沿着九曲回肠的盘山公路转了一小时后,终于抵达大崇村。山间清新的空气裹挟着草木芬芳扑面而来,瞬间洗去了旅途的疲惫。
尹丹丹(左一)在村民家中采访。韦冬慈 摄
一间民宿,点亮山野星空
大崇村地处大山深处,2020年时,全村的贫困发生率仍高达35.22%,其中龙布屯更是“贫中之贫”。2020年之前,这里几乎与世隔绝。两条羊肠小道是龙布屯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村民去乡里赶集来回要走6个多小时。直到2009年,屯里才通上电。
要脱贫,先修路。2019年6月,都安县委、县政府带领村民开山凿石,历经10个月的奋战,终于在2020年4月打通了一条长3.3公里的“龙布天路”。
路通了,发展机遇顺着车轮滚滚而来。2020年,一家大企业带着200万元扶贫资金来到大崇村。“最开始,企业团队想把钱直接发放到建档立卡贫困户手上。但村民想着钱再多总有花完的一天,表示宁可不要钱要项目,而且是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项目。”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韦荣成说。
村民不甘贫困、渴望发展的决心,打动了扶贫团队。结合当地优质的星空和云海资源,一个想法渐渐成熟:“这里的星空纯净得能照见人影,打造旅游目的地,不怕没有客源。”
创新思路很快落地。10个彩色集装箱经过精心设计,被改装成特色民宿,与喀斯特地貌相映成趣。配套建设的观景台、星空营地,让游客能360度欣赏喀斯特地貌的日出和云海。
2020年9月,民宿开业,一批批游客接踵而至,年底一算账,竟然挣了10万元,5位村民也成为民宿服务员,实现“家门口”就业。美丽的银河,让久居都市的游客在这里找到了“诗与远方”,更让村民们看到了“靠山吃山”的新可能。
为建立长效机制,200万元的投入折算成股份,其中51%由村集体持有,49%分配给全体村民,让全体村民变“股东”,共享发展收益。
一项制度,激发“股东”动力
那年冬天,韦荣成把4.9万元分到每位村民手里,却引来了意想不到的争议。
“凭什么他没干活也拿钱?”“出力多的和出力少的拿一样多,这公平吗?”第一次分红大会上,村民的质问让韦荣成有些措手不及,也让他开始思考:享受发展红利不能简单地吃“大锅饭”,光有好项目还远远不够,更要建立一套让村民信服认可的好机制,要科学地“分果果”。
韦荣成远赴湖南油溪桥村取经。7天的跟班学习,他揣着笔记本跟着当地干部学记工分、看积分榜,也让他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村里的事能管得这么细!
归来后,韦荣成带着村“两委”一起,结合本村实际,设计出“积分变资产”的激励机制:以每年1000分为基础,村民可通过参与保洁、维护邻里和睦等获得加分。积分不使用米面粮油类等物质奖励,而是兑换瑶山羊养殖权。养殖到期后,合作社按市场价回收。羊卖出变现后,合作社回收本金滚动发展。对养牛3头或养羊30只以上的农户,额外奖励1000分,并整合产业奖补、小额信贷、政策性农业保障等政策措施给予扶持。
蒙志户是最早通过积分兑换瑶山羊的农户。2021年,他使用积分兑换了5只瑶山羊,加上自家养的瑶山羊,家庭养殖规模已达到35只。蒙月妹是积分最多的村民,靠着瑶山羊的养殖,家里经济状况显著改善,儿子成为村里第一个研究生。
“这些羊,是娃的前程,是家里的盼头。”喂羊时,蒙月妹眼角的笑纹里盛着光。积分制实施以来,全村230户村民用积分兑换了瑶山羊,养殖量增加了1200余只,极大地推动了养殖业发展。
曾经的贫困户蒙荣福,靠着瑶山羊养殖建起了三层楼的新房。他一把拉开冰箱向记者展示:“鸡鸭鱼肉样样有。以前一年到头吃不上几回肉,如今天天都能吃!”
“第一次分红时,大家还为干多干少争得面红耳赤。如今不一样了,个个抢着干活挣积分,比着扩大养殖规模。”在韦荣成看来,这种发自内心的动力,正是乡村振兴最宝贵的财富。
一份坚持,打开未来希望
这几年的奋斗,让大崇村焕然一新,但韦荣成并不满足。看着大量游客穿梭于村中,真正留宿消费的却不多,这位瑶族汉子心里很是着急。
7月29日晚,韦荣成骑着摩托车来到民宿露台,与广州游客高顺聊了起来。高顺开着房车旅行中偶然发现这里风景不错,便决定在此住一晚再走。他并没在村里花什么钱,“要是能有露营基地,我可能会多住几天。现在玩露营的人可多了。”高顺的话让韦荣成眼前一亮。他立即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郑重记下“露营基地”四个字。
“这几年,我接待了上千名游客,这些远道而来的朋友,成了我们乡村振兴的‘智囊团’。”韦荣成说,村里没有搞过旅游,很多服务都是从零起步,“游客反映的停车场、厕所问题,都是我们要尽快解决的。”资金短缺、人才不足、基础设施薄弱……这些现实困难他都记在本子上。
同样为大崇村的未来发展费心谋划的,还有驻村第一书记黄梦贤。今年5月到任后,他一直在走访,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问题:山路没有路灯,村民夜间出行要打手电筒;民宿只有10间客房,常常一房难求;村庄的知名度仍然依赖帮扶推广……
前几天,一批通过小红书自发过来的游客,让黄梦贤看到了新的希望。“如果能争取更多的企业年会、团建活动落户村里,把大崇村打造成为互联网企业的‘绿色会客厅’,村民收入就能再上新台阶。我们还要运营自媒体账号,让更多的人了解大崇村。”
黄梦贤正与一家药企洽谈合作,对方提出的200亩连片种植要求,让他反复思量。“我在考虑推行‘分散种植、集中管理’模式,把村民房前屋后的零散地块都利用起来。”
隆福乡党委书记苏俊先说:“我们乡像大崇这样的村子还有很多,人均耕地少等先天不足制约,需要整合资源携手发展。”乡里正统筹建设两万头规模的生态养猪场。“未来村民既能养瑶山羊,也能参与养猪产业。”苏俊先表示,乡里计划在全乡海拔最高的村寨打造特色旅游区,与大崇村民宿形成联动,让游客既能赏云海日出,也能体验高山风情。“希望把这些旅游点串起来,留住更多的游客。”
夜渐深,银河悬在山巅,似乎触手可及。集装箱民宿在星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积分公示栏上的数字还带着白日的余温。此刻的大崇村,宛如一个蓄势待发的生命,在静谧中酝酿着破茧而出的力量。等晨光再次穿透云海,这里定会迎来更加灿烂的日出。
记者手记
大崇村被群山环抱,这在游客眼里如诗如画的大山,却长期是村庄发展的拦路虎。刚一进村,石缝间零星生长着的玉米、山路上背着蛇皮口袋的孩子,都让我对严酷的自然环境有了具象的认知。
然而,在此后的两天里接触了一个个村民后,我对“没有爬不过去的山”有了更深的感悟。村书记韦荣成和驻村第一书记黄梦贤,这两位黝黑精瘦的汉子,谈起村庄规划时眼中闪烁的光芒比山间的星辰还要明亮。走进村民家中,听到最多的话是:“现在通路通电了,日子比以前好太多,往后肯定会更好!”民宿里,那些曾经见到生人就躲起来的孩子现在大方地和城里来的小客人嬉戏打闹。“这些孩子眼神里的自信,是村子最宝贵的改变。”隆福乡人大主席韦冬慈笑着说。
不可否认,发展之路依然漫长。虽然主干道已经打通,但屯与屯之间仍需绕行;产业基础仍然薄弱,招商引资困难,目前主要依靠外部力量的帮扶。乡村振兴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看着村民们开山凿石的干劲,听着孩子们欢快的笑声,我相信,这片被大山守护的土地,终将迎来更好的明天。
本报记者 尹丹丹
通讯员 韦冬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