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四溢的贵州普安,被誉为“中国古茶树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全国十大魅力茶乡”。近年来,普安县围绕“人均一亩茶、亩产一万元”的目标,以“三个三”为实践路径,把茶产业打造成乡村振兴支柱产业,用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近日,记者就如何深挖茶产业富矿、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专访了普安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江洪涛。
记者:请问江部长,普安县坚持推进茶产业发展的“三个三”实践路径具体指什么?
江洪涛:我们立足气候、地热资源禀赋和四球古茶发展历史底蕴,聚焦茶叶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探索出“三个三”产业发现新路径。第一个“三”是指“三联体系”,即“组织联动、人才联育、机制联促”,以“组织力”激活“生产力”;第二个“三”是指“三链融合”,即“延长产业链、拓宽价值链、做优服务链”,以“党旗红”引领“普安红”;第三个“三”是指“三共模式”,即“决策共商、风险共担、成果共享”,以“产业兴”助力“乡村兴”。目前,全县种植茶园18.3万亩,2024年实现综合产值突破18.08亿元,连续10年荣膺中国茶业百强县。
记者:普安县如何做到以“组织力”激活“生产力”,请具体介绍一下。
江洪涛:我们主要以组织建设、人才汇聚、制度保障为工作抓手,赋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严密组织联动体系方面,组建普安县工业园区党工委、园区非公企业综合党委,以“服务党员、服务企业、服务发展”为目标,委员分片包干、责任到人,重点为茶企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支持等服务,解决发展难题。成立县管国有企业普安红集团党委,配齐配强领导班子成员,主抓茶产业发展。实施“头雁领航”工程,在全县83个涉茶行政村选优培养党组织带头人83名。在夯实人才联育体系方面,坚持行政线、业务线同部署、同推进、同问效,成立正科级机构茶业发展中心,招录、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29人。依托浙江大学、贵州大学、省农科院等院校和社会帮扶资源优势,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帮助培育茶艺师、电商等技术型人才800余人次,让他们成为区域推动茶产业发展的“主心骨”。在优化机制联促体系方面,研究制定“茶十条”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建立“政府统筹、人大助推、部门负责、属地管理、村(社区)协助、企业参与、农户联管”的七级管护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产业发展格局。构建“支部带领、党员带头、能人带动”的劳务体系,组建“普安红茶技工”劳务队92支,采取送技送训上山、用工信息互通、劳务结对协作等方式,促进群众组织化就业,带动了6万人次持续增收。
记者:以“党旗红”引领“普安红”,具体怎么落实的?有哪些成效?
江洪涛:我们按照“抓基地、树品牌、兴业态”的思路,大力推动茶旅融合发展。首先,聚焦“产业链”提质出实招。以建成的“白叶一号”感恩茶园、公安部定点帮扶万亩茶园、首个500亩以上村集体茶园为示范带动引领,推行“党支部+产业链”模式,由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统一品种、种植、采摘、加工、认证标准,提质增效茶园6520亩,改造提升涉茶作坊29家,新建茶叶加工厂3个,打造全国早茶交易中心、茶产业电商直播基地各1个,各类产品总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其次,围绕“价值链”优品下实功。借助新“贵礼”“金花·普安红”“联盟春”等品牌效应及各帮扶单位力量,引导组织茶企抱团发展,2024年“普安红”茶叶品牌价值达33.46亿元。同时,利用“贵州绿茶”第一采热度和早茶全国产销大会,联合龙头企业推出茶食品、茶护肤品等茶类新品114款。再有,强化“服务链”兴业求实效。建成投用叶辛普安红书院、山地自行车赛道、玛琅谷·进自然康乐度假中心等一批“茶旅+”链条,仅“进自然”项目日客流量就有600余人,带动细寨组88户380人增收致富。同时,总投资1亿元的茶文化生态旅游景区改造开发运营投资合作项目也于8月18日签约落地。
记者:在保障茶农利益上,普安县如何将茶产业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联农致富?
江洪涛:首先,坚持发展决策共商。带头践行“四下基层”,全面征集基层党组织、涉茶企业、党员群众意见,健全一个网格包保,茶叶管理责任和任务清单、企业与农户使用农药化肥清单、联合惩戒诚信清单的“一网三清单”绿色防控责任机制,茶青品质大幅提升。普安县获批“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茶叶经SGS检测517项指标全部通过。按照长短结合的思路,引导农户在茶地里套种矮秆作物,解决茶园在丰园前没有收益的难题。其次,坚持发展风险共担。组织县内多家金融银行研究推出“茶企贷”“茶农贷”等31个惠茶产品,为茶农提供授信和低息贷款5.94亿元,化解资金短缺难题。同时,引导县内茶企抱团发展抵御市场风险。此外,坚持发展成果共享,切实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企业优势、农户优势相互叠加,全县涉茶市场主体208家,83个涉茶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328.99万元,带动8万余茶农人均增收1.8万元。
记者:下一步,如何以组织振兴深化茶产业发展?
江洪涛:我们将牢记殷切嘱托,以组织建设为抓手,着力在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上下功夫、求实效,稳定带动茶农增收。今年,我们将抓好茶产业人才引进培育,由党组织牵头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定向引进茶叶种植、加工、营销专业人才。同时,依托公安部定点帮扶、东西部协作等资源,大力开展分层分类培训,培育好本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