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宁夏启动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以来,聚焦选、育、管、用关键环节,着力培养和储备一支政治过硬、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村干部后备力量,上万名返乡青年带着新知识、新视野投身乡村建设,在与父老乡亲的朝夕相处中实现成长蜕变,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人才与乡村双向奔赴
在中卫市中宁县石空镇童庄村的葡萄大棚里,阳光透过绿叶洒落斑驳的光影。00后小伙郝硕手拿剪刀,动作利落地修剪着葡萄架上多余的枝丫。“半年前刚回村时,我连葡萄藤和杂草都分不清,现在可算半个专家了!”他笑着抹了把汗,继续娴熟地打理着藤蔓。
这个笑容腼腆的年轻人,是童庄村最年轻的乡村治理“新兵”。每天早上,他都会准时出现在葡萄大棚,从建棚整地到苗木修剪,像海绵一样吸收着农业知识。“当初只是随手投了份简历,没想到镇里、村里都打来电话,仔细询问我的专业特长。”郝硕回忆说,在城市求职受挫的他,在这个意外来电里听到了命运的转机。
贺兰山下,上万名“郝硕”正在成长。宁夏自启动乡村振兴后备人才储备工程以来,各县区发布招募令,持续邀请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回乡。同时,全区22个县(市、区)党委书记带头、301名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包联乡镇,187个工作组深入2209个村党组织逐村摸排,与5.79万名干部群众促膝长谈,绘制出一幅鲜活的人才地图。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全区已建立起1.15万人的村级后备人才库,村均储备5.2名后备力量。“我们不仅注重数量,更看重质量。”该负责人介绍,“通过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优中选优,真正把愿意扎根、有能力的人才选出来、用起来。”
人才引进来,更要留得住。在灵武市郝家桥镇上滩村,29岁的马学峰每天电话不离手,忙着联系各地客商。“每月4000多元,在当地算是不错了。”他笑着说。宁夏全面推行村“两委”主职报酬与乡镇同工龄段干部工资大体相当政策,每村每年补贴乡村治理专项资金10万元,让后备力量既有干头、又有奔头。
乡村振兴,既需要新鲜血液,也需要精神传承。在吴忠市利通区上桥镇牛家坊村,31岁的何政坐在老书记工作过的办公室,神情坚定。“老书记年事已高仍夙夜在公,这份坚守让我很感动。”曾因工作繁重离开的他,最终放弃创业机会重返乡村,“今年3月,我在老书记的感召下,再次回到了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智慧播撒在希望的田野
走进中卫市沙坡头区永康镇彩达村,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映入眼帘,郁郁葱葱的苹果树下,翠绿的蒲公英正迎风生长。
“冯书记,快来看看我今天摘的蒲公英!”村民黄豆丹骑着三轮车,声音洪亮地招呼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冯玉带闻声赶来,带领村干部们一起将带着泥土芬芳的蒲公英搬下车。过秤、登记、付款,一套流程行云流水。“黄大爷,今天收成不错,100公斤!”冯玉带笑着递上300元现金,“这是您的辛苦钱,收好了!”
2024年上任的冯玉带,是一名成功“转正”的后备干部。在外创业打拼的经历赋予他更广阔的视野:“我在外地考察时看到林下经济的成功案例,回来后就琢磨着怎么把闲置的苹果树下空间利用起来。”如今,这些不起眼的蒲公英不仅成为餐桌上的美味,更通过深加工变成养生茶饮,去年为村集体增收50万元,真正成了村里的“绿色银行”。
在中卫市沙坡头区镇罗镇李园村,一个关于责任与担当的故事正在上演。95后后备力量黄宣在走访大棚时发现,务工村民的安全保障存在隐患。“万一发生意外怎么办?”他将自己的担忧传达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马学平,两人一起走访多家保险公司,最终为23座大棚的务工人员量身定制了一份意外险。这份保障虽小,却温暖了村民的心。
一个戴着眼镜的姑娘,手指在键盘上灵活地敲打着,将原本杂乱的村级账目重新梳理得井井有条。她是灵武市东塔镇城一村的后备力量高雅婷,也是一名会计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我把村庄基本账目重新分类,以后要找哪笔款项,只需要点点鼠标就可以啦!”她推了推眼镜,俏皮地眨了眨眼。
这些后备力量既是创新者,也是求知者。高雅婷翻开手边厚厚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满了各种政策要点。“刚开始帮村民解答政策时,经常被问得哑口无言。”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当村干部就得‘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所以,我会利用业余时间给自己充电。”说着,她打开手机里收藏的十几个政策解读公众号,“你看,这些都是我的秘密武器。”
“这些年轻人带着专业知识回到乡村,又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区正在打造更广阔的舞台,让每一位后备人才都能绽放光彩。
薪火相传培育新苗
走进中卫市中卫县余丁乡余丁村党群服务中心,乡党建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刘茹正仔细翻阅着一摞厚厚的“成长档案”。“这37份档案,记录着每位后备人才的成长轨迹。”
翻开其中一本档案,刘茹详细介绍起乡里独创的“绿橙红”三色动态管理法:“我们对17名在岗后备力量实行‘绿色’管理,通过书记带教+实践锻炼+集中培训的方式进行重点培养;对20名意向人选实行‘橙色’管理,采取‘跟班上岗’模式。”说到这,她眼睛一亮:“最让人欣慰的是原先那位‘红色关注’对象,一开始思想摇摆不定,经过谈心谈话,现在已经主动申请转‘橙色’梯队了。”
刘茹指着桌上一本积分制考核表说:“人才成长就像种庄稼,急不得。我们用积分量化每个成长节点,6名佼佼者因此脱颖而出,当然也有4名不适合的被调整。”她合上档案册,“这套机制就像个活水系统,让人才队伍永远保持蓬勃朝气。”
这种系统性培养的理念,在吴忠市利通区上桥镇解放村得到了生动诠释。“发放后备人才聘书不是终点,而是培养的起点。”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马志鑫深有感触地说。今年2月,后备力量何婷面对村民房屋漏水纠纷时,起初认为这是“私人矛盾”,并未放在心上。马志鑫得知后立即带她上门调解,手把手教方法、传经验。“村民的屋檐事就是村干部的心头事。”这次经历让何婷完成了从“旁观者”到“贴心人”的转变。
同样的育人故事也在灵武市梧桐树乡沙坝头村上演。面对堆积如山的玉米秸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汪立明和后备人才杨金中师徒两人展开了一场“头脑风暴”。“咱们乡养殖场这么多,秸秆里富含营养,加工成饲料岂不两全其美?”汪立明提出自己的想法。
“要是能把村民的小田合并成大田,大型机械就能进场作业了!”杨金中眼睛一亮。师徒两人当即分工:汪立明负责购置秸秆加工设备,杨金中走家串户协调土地整合。师徒联手,让秸秆变废为宝,去年为村集体创收500余万元。
夕阳西下,沙坝头村的田野镀上了一层金色,翠绿的玉米杆随风摇曳,仿佛在轻声讲述土地的故事。故事中,年轻的心跳与土地的脉搏逐渐同频,创新的活力与传统的力量不断交融。
本报记者 尹丹丹 倪怀成
永康镇彩达村风景。 彩达村村委会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