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体检”开药方 百香果成“致富果”
2025-09-08 08:32: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通讯员 谢晓峰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书坊乡钱塘村黄金百香果种植基地,金黄饱满的果实挂满枝头,村民们忙着采摘、清洗、分拣、包装。村党支部书记刘杏介绍,目前全村黄金百香果种植面积达200余亩,年产值突破260万元,带动30余户户均增收6000余元,“小果子”成了“致富果”。

  谁能想到,几年前的钱塘村,还陷在“沉睡”资源难以变现、产业发展缺乏活力、人才队伍薄弱的困境里。“零散田地荒着,旧厂房校舍闲着,农户种作物没技术,产得出却卖不好。”刘杏回忆,当时村“两委”看着“沉睡”的资源,心里着急,却始终找不到破局方向。

  转机始于南平市创新推出的“常态化党建体检—摸清零散闲置低效资源—创建乡村振兴公司和村股份合作社—搭建‘南平淘村’数字平台—要素保障”的“五合一”链条,而“种百香果”的念头,正来自一次实打实的“党建体检”。

  那段时间,下派书记、驻村干部天天扎在村里,白天钻田间地头摸“家底”、找“强项”,晚上进农户家门听想法、汇良策。一来二去,大家摸清了关键:本地的土壤、气候都特别适合黄金百香果生长。更重要的是,不少村民有种植经验,只是缺方向、缺带动。“既然有土壤、有基础,为啥不把百香果做成大产业?”村“两委”一碰头,就有了发展百香果产业的方向。

  科技特派员陈琦辉(中)现场技术指导。 徐景平 摄

  可方向定了,难题也跟着来了。零散的土地没法规模化种植,农户没技术不敢扩大面积,就算种出来也怕“卖不出去”。针对这些“拦路虎”,村“两委”带着村民一步步破局。

  土地零散?就走“农户自愿+村集体协调”的路子,挨家挨户做工作,把分散的地块集中流转,建成集中连片百余亩的标准化种植园,土地流转率从25%提到49%。“没想到荒了多年的坡地能变成‘聚宝盆’。”看着自家流转的5亩土地每年能拿到近3000元租金,还能在果园打工挣钱,村民杨明忠笑得合不拢嘴。闲置多年的旧村部也改造成百香果仓储中心,清洗、分拣、包装一应俱全,村民们再也不用愁果实“烂在地里”。

  技术跟不上、销路没保障?村党支部领办起钱塘人家百香果专业合作社,把农户都拉进来,搞起“统一育苗发苗、统一种植标准、统一集中收储、统一销售运营”的全链条模式。线上,依托“南平淘村”数字平台、微信朋友圈、抖音短视频等平台打响“钱塘黄金百香果”品牌;线下,跟福州、厦门等城市的大型批发市场合作,发展订单农业,让村民不用再担心“产得出、卖不好”。截至目前,钱塘黄金百香果2025年订单量已超过1万斤,带动村民增收近20万元。

  为让百香果产业稳扎根基、长效发展,钱塘村还把科技和人才送进果园,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作用,搭建“专家+科特派+种植户”培训体系,每年开展10余场技术培训,培训农户300余人次,培育出20余名“土专家”“田秀才”。村里还申请到50万元省级育苗专项资金,建起6亩标准化育苗大棚,培育出汁多、味甜的优质品种,亩产比传统品种提升约300斤。

  “我们把百香果产业当作村民增收的‘金钥匙’,由驻村工作队和种植户结成帮扶对子,从育苗时的品种筛选、技术指导,到挂果后的管理养护,再到最后联系销路、打通产销环节,每一个环节我们都全程跟踪、绝不缺位。”钱塘村驻村第一书记姜浩文说道。

  如今的钱塘村,村民既能靠土地流转拿“租金”,又能在果园务工挣“薪金”。从党建体检到资源盘活,从平台搭建到要素保障,“五合一”链条模式让黄金百香果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果”。

责编:乡村干部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