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治理有效是推动乡村振兴和县域发展的重要保障。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创新构建“一核三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通过压实乡镇主体责任、细化治理举措、强化数字赋能,有效提升了治理效能。2025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全县信访量下降22.6%,12345热线满意率提升11.05%,网格矛盾纠纷化解率提升21%。近日,记者就“一核三化”如何推动基层高效能治理,专访了汝阳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楠。
记者:请问,汝阳县构建的“一核三化”体系具体指什么?
李楠:在“一核三化”体系中,“一核”就是坚持以党建为统领,紧紧扭住并压实乡镇党委主体责任,发挥村(社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三化”则是指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常态化、村(社区)基层治理网格化、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化,这是我们赋能基层、提升效能的3条具体路径。
记者:在压实乡镇党委主体责任、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两个作用”方面,汝阳有哪些具体做法?
李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明责加压,构建闭环。明确乡镇党委书记第一责任、副书记和组织委员具体责任,严格落实班子成员包片、干部联村机制。我们要求乡镇领导干部必须走出办公室,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目的就是确保“一村一策”的治理思路真正源于实情、办法具体可行,坚决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二是建强堡垒,夯实基础。扎实推进“五星”支部建设,2024年“三星”以上支部占比达62.3%。同时,深化“头雁工程”,严把“选育管用”关,储备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440名,推动支书队伍结构优化,预计换届后平均年龄降至40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占比大幅提升。这为乡镇党委履职尽责提供了坚实的组织支撑。
三是精准激活,党员带头。乡镇党委指导各村立足党员特点精准设岗定责,产业能手党员牵头合作社(如红薯产业),带领群众致富;善沟通党员担任“和事佬”,专职调解纠纷;有技能的党员担任“田秀才”“健康顾问”,提供技术服务……同时,将1.4万余名党员编入网格党小组、明确联系13.2万户群众,常态化开展“敲门行动”,营造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浓厚氛围。今年以来,已收集群众诉求1586条,办结率达96%。
记者:“三化”是打通治理“末梢神经”的关键举措,请您具体介绍其内涵和成效?
李楠:首先是软弱涣散整顿常态化。我们将其与“三清两建”紧密结合,实现了排查、评估、整顿全链条常态化长效化。2024年以来,清收被侵占集体资金4045万余元、土地695亩,核减村级债务113万元,废止违规合同41份,盘活闲置资产267万元,成功化解各类矛盾407起。这有效净化了基层政治生态,夯实了治理基础。
在基层治理网格化方面,我们大力推行“多格合一”,整合党建、政法、应急等10类网格,明确网格员“宣传、代办、调解、排查、服务、收集”六项核心职责,要求网格员动态掌握信息,精准服务困难户、重点人员、弱势群体,做到“底数清、问题清、风险清”。同时,我们建立了“问题发现—分级处置(网格自办、村级协调、乡镇统筹、县级兜底)—结果反馈—考核评价”全链条闭环机制,确保问题高效处置。
联系群众制度化的核心,是推动干部真正深入群众、融入群众,实现作风转变。除了前面提到的领导干部包联和党员联户全覆盖,我们还强化制度保障,落实干部联系网格、“双报到双服务”机制,组织县直部门力量常态化下沉网格;建立需求导向机制,精准匹配资源;推广“助老小灶”等敬老做法,培育文明乡风。这些制度确保了联系群众不是“一阵风”,而是常态长效。
记者:为确保“一核三化”取得实效,汝阳县在机制保障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李楠:我们为了破解基层“不知何为好、不知怎么干”的问题,重点强化三项机制:一是学习交流促提升。由县委组织部牵头,按照“轻车简从、注重实效”原则,在县内乡镇间、乡镇内村(社区)间,常态化组织开展“看现场、学做法、共研讨、促提升”的交流学习活动。通过搭建互学互鉴平台,帮助后进单位明确努力方向、找到提升路径。二是数据监测强督导。明确各项治理任务的具体标准和操作路径,依托综治信访、12345热线等信息化平台,实时监测满意率、矛盾化解率、走访率等关键指标,实现精准化、动态化督导。三是绩效捆绑明导向。将治理实效,特别是乡镇责任落实、问题解决、群众满意度,与党建考核、支部评星定级、干部报酬晋升等刚性挂钩,树立了鲜明的实干实绩导向,这从机制上激励了各级干部担当作为。
记者:未来,在继续深化“一核三化”、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方面,汝阳有何打算?
李楠: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河南重要指示精神,紧扣县委“13345”工作思路(围绕洛阳南部生态发展区这一定位,践行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旅富民三大战略,建设活力、美丽、幸福三个汝阳,明晰做大产业、做优县城、做美乡村、做富百姓四条路径,坚持政治统领、创新驱动、改革赋能、作风提升、机制先行五个保障),持续扭紧压实乡镇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深化细化党员设岗定责、网格精准服务管理等好做法,用好用实观摩交流、数据监测、绩效捆绑等推动机制。我们将着力构建“责任实、方法活、作风硬、效能高”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不断巩固拓展“一核三化”成效,努力贡献更多可借鉴推广的“汝阳经验”。
本报记者 刘凤双
通讯员 李玮琦 王炳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