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和乡村来一场“双向奔赴” ——上海市崇明区驻村第一书记的融合答卷
2025-07-08 09:36: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上海市崇明区,是镶嵌于万里长江入海口的生态绿岛,也是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之一。如何提升村民手中优质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如何有效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一群肩负使命的驻村第一书记,扎根海岛土壤,以党建引领,在广袤田野上书写产业兴旺、文化繁荣、治理有效的时代答卷。

  组织保障,架通城乡融合桥

  “崇明的好东西,养在深闺人未识。”崇明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点出了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背靠超过2000万人口的消费市场,却因“一江之隔”的地理因素,许多好产品“湮没无闻”。

  让优质农产品卖得好、卖上价,是驻村第一书记们的首要课题。为此,崇明区委组织部打造了“片区联动”机制,将全区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片区,设立联络小组和联络员,搭建常态化交流协作平台,由工作组组长统筹协调,为第一书记们整合资源、抱团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然而,热销背后是驻村书记们“刷脸”和单位资源倾斜的支撑。卢赟意识到,要让产品在真正的消费市场立足,必须靠“里子”而非“面子”。依靠派出单位市总工会的全力支持,实现农产品标准化成为他的“破壁锤”。面对复杂的CMA认证、绿色标识、预包装规范,村干部小宋直言这过程像闯关。但当贴有“崇明驻村”标识和追溯码的大米上架电商平台时,卢赟终于不用向消费者们一一解释,因为“证书自己会说话”。这套标准体系打开了规范市场渠道,为农产品植入了独立行走市场的“生存密码”。

  与此同时,崇明区驻村工作组组长陈慕群正用脚步,丈量着另一种城乡的距离。在城桥镇聚训村驻村走访时,一位80多岁阿婆的话让他心头发酸:“电视里的城隍庙糕点,看起来真香啊,可惜没吃过。”10年未出岛的阿婆,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城乡之间无形的墙。陈慕群心里暗下决心,要搭一座城乡融合的“双向桥”。

  依托静安和崇明结对共建的“东风”,静安区选派的第一书记范立音和胡俊琳发起“小村班列”项目,陈慕群带领驻村工作组一起在静安区觅得一方天地,挂起“小村班列”的牌子。

  这里不是简单的卖场,而是崇明乡村嵌入市区的“会客厅”:驻村书记们定期带着村里的土鸡蛋、新米,也带着精心制作的村庄宣传片、研学线路图,向市区居民讲述崇明故事。

  班列的“双向发车”模式尤为关键:每周,崇明农产品通过“出村班列”点对点直供静安机关食堂、社区和商务楼宇,集约化物流降低成本;市区居民通过服务点报名,乘坐“进村班列”直达崇明乡村,在田间挖红薯、民宿学酿酒,实现“看得见源头”“卖得上价格”。

  在驻村工作组的计划中,“小村班列”的目标宏大而清晰:让崇明全区268个村与静安区260多个居民区逐步实现“一对一”结对,让城乡要素在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双向滚动中真正融合。

  文化赋能,挖掘乡土价值

  陶乐凯端起那杯尚在调试中的“稻香拿铁”。米浆的蒸汽裹着咖啡的焦香,在“米境”咖啡馆的操作台上升腾。作为这杯新饮品的首位试饮者,也是推动其诞生的驻村第一书记,陶乐凯紧张地等待受邀消费者们的评价。“真的有股稻田的清甜。”陶乐凯悬着的心终于落地。

  几个月前,崇明区新村乡新国村的驻村第一书记陶乐凯与乡里的民宿主理人讨论提升大米附加值时候,产生了“稻米咖啡”的想法。作为崇明本地人,他脚下的新村乡是上海唯一的“稻米文化小镇”,但大米收购价常年稳定,农民精于耕作却疏于表达,乡党委书记为他指明方向:“围绕稻米做文章。”刚开始的时候,陶乐凯的迷茫沉得像灌浆期的稻穗。

  走访成为解题的钥匙。在新国村,一位老农粗糙的手指抚过金黄的谷粒,话语质朴却蕴含力量:“秧苗刚插下时弱,风雨里硬是挺直腰杆不倒伏。等穗子熟了沉甸甸的,反倒懂得弯腰了……”这话像颗石子投入陶乐凯心湖,也让他意识到,泥土里有太多东西值得挖掘。

  乡村振兴塑形易,铸魂难。他多次往返复旦大学哲学院沟通,与高校的合作像春雨渗入板结的土壤,教授带领学生们走入田野,在翠绿的秧苗旁开讲:稻苗拔节如青年奋斗“遇风不倒伏”,学生们在田埂上讨论“有为无为”,如今新国村精心设计的实践基地里,镶嵌着《论语》哲理;工坊里崇明糕模具上,刻着“耕读传家”的古篆……

  文化赋能,最终都需要坚实的物质载体,陶乐凯将目光锁定在了饮品。在驻村工作组会议上,陶乐凯展示着方案,“我们的‘稻香拿铁’,要泡开的是五千年的东方智慧。”这个近乎偏执的念头,催生了“米境”咖啡馆的诞生,他与村里民宿、稻米公司头脑风暴,诞生了“稻香拿铁”“米布丁”等产品。

  开业后,质疑声被顾客认可冲散。咖啡馆年营收破百万,村集体增收30多万元。数字背后是文化赋能产业升值的密码。陶乐凯壮志满怀:“未来,稻米文化当与茶文化比肩。”他坚信,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让崇明大米真正提高附加值,让“农民”身份重获尊严与吸引力。

  更深层的嬗变在产业链上发生。乡属稻米公司推出高端“新米卡”,价格跃升仍供不应求;返乡青年目睹研学热潮和“米境”火爆,果断承包千亩稻田引入无人机耕种,成为“智慧新农人”样板。陈慕群推动的农家书屋,也成为“小村班列”游客的“精神驿站”。

  基层治理,拆解难题于日常

  在城乡融合浪潮中,基层治理是崇明区面临的独特挑战:物理阻隔加深公共服务落差,城市虹吸现象严重,全区老龄化、空心化问题明显。如何让治理温度穿透地理与心理的双重屏障?驻村书记们不约而同选择了最踏实的破局点:把治理拆解成可触摸的日常。

  “家底不清,人心难聚,规划难行。”陈家镇八滧村驻村第一书记沈洁初到任时,合并村的行政壁垒犹存,村道垃圾清运常因权责模糊推诿。还不熟悉情况的沈洁,决心以创新的“地图工作法”破局,她放大打印村庄地形图,邀请村干部和老党员逐块口述“土地故事”,地图成为“公共语言板”,共识凝聚之处,发展即见真章,老街焕新引民宿,闲置地块建仓储……“规划的落地是对村民信任的回应,是乡村良性发展的基石。”沈洁深有感触。

  城桥镇元六村驻村第一书记张燕华,则面临着“熟人社会”的摩擦。集体土地被侵占十年未决,村民间信任板结。“张家堆杂物挡了李家的路,李家晾衣服滴水淋了王家的菜……越吵越穷,根本没法往前看。”张燕华苦笑。

  “不能自说自话,自弹自唱”。城桥镇元六村驻村第一书记张燕华,则把乡村治理同老百姓的诉求相结合。刚到村里头两个礼拜,就有村民拉着她家长里短的整整提了一页纸的诉求。她笑着说:“真诚地感谢他,为我厘清了工作头绪”。她把村民的监督和诉求作为乡村治理的线索和突破口。她说,第一次带队整治进村道路沿路毁绿种菜现象时,村民对抗的态度让气氛降到冰点。

  转机发生在整治后补绿时,寻常整治后要补些绿植用以提升环境,她毅然选择不种绿植改种优质枇杷树。她当时笑着说:“补种绿化费钱,要把钱花在村民得实惠上,种优质琵琶树,待来年果子熟了,附近村民都能吃上。”再一次环境整治时,发现村民们竟然主动加入到了宅前屋后的清理中,张燕华在驻村笔记里写:“对抗的冰层下有暖流,缺的只是破冰的耐心。”

  治理的温度,更体现在守护最柔软的群体上。对于绿华镇绿园村驻村第一书记金晓璐而言,海岛交通难、老人看病难是她心中的牵挂。“村中老人多,去市区医院看病天不亮就得出门,苦不堪言。”她多方协调,促成一支市级医院志愿医疗队定期驶入绿园村。一次义诊中,筛查出村民陈奶奶早期胃癌,及时手术转危为安,老人满眼热泪,紧握金晓璐双手,胜过千言万语。金晓璐随后建立村民健康档案系统,将守护延伸至日常。“把老百姓最急难愁盼的事办好,治理才落了地、生了根、暖了心。”她的话语诠释了乡村善治的真谛。

  两年任期进入倒计时,第一书记们的探索成果正转化为持续动力:卢赟引入的羊肚菌企业一期投资1500万元建起菌种基地,预计5年为村集体增收80万元;驻村工作组的“小村班列”成为可持续的城乡互动平台,被称为“不走的引擎”。这些硬件和规则不会因书记轮换而消失,它们像深埋地下的轨道,持续引导着人流、物流、资金流在城乡间有序流动。

  崇明区驻村第一书记们的实践指向乡村振兴的核心:乡村发展不是单向扶持,而是双向的价值认同与要素共享。他们共同驱动着从“帮扶输血”迈向“融合共生”的道路。当第一书记的“面子”淡去,支撑崇明前行的,将是党建引领下深植土壤的“品质引擎”与“流通引擎”。

  通讯员 朱信德

  本报记者 华贤东

责编:姜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