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选调生我在村 | 我与高山孩子的“双向奔赴”
2025-09-03 15:43: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徐晶晶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2024年秋,我从中国药科大学毕业,来到云南省临沧市双江自治县勐勐镇彝家村,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初到这个大山里的彝寨,陌生的环境、听不懂的彝语以及乡亲们略带好奇和距离感的目光,让我不禁思索:我能为这片土地做些什么?又能留下些什么?这些问题如同彝家寨子里的铜铃,在我心头轻轻晃动,叮当作响。

  我开始挨家挨户走访。起初,我以为村民们发愁的是屋顶漏雨、茶叶滞销等问题。但深入了解后才发现,他们内心更迫切的期盼是孩子们能读好书、有出息,能走出大山。

  村子偏远,许多年轻父母外出务工,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顾,而村里学校的课外课程也相对匮乏。经过调研和深入思考,我总结出孩子们面临的三大痛点:学业辅导缺失、安全监护薄弱、情感陪伴不足。我联合村“两委”,发起了暑期托管班。我带头制定了“学科辅导+兴趣拓展+心理关怀”的三维课程体系,还将村委会会议室改造成临时课堂,用英语、科普、安全教育和趣味活动等课程,为孩子们编织起一张安全与知识的“网”。

  在英语小课堂上,我从最基础的字母发音教起,借助生动的图片、有趣的动画和简单的英语儿歌,带领孩子们走进英语的奇妙世界。孩子们学得全神贯注,明亮的眼睛里满是对知识的渴望。科普课也开展得有声有色,通过趣味小实验、精彩视频展示等方式,我向孩子们介绍天文地理、生活常识等知识,激发了他们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欲。对于胆小的学生,我耐心引导,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大胆发言。渐渐地,孩子们变得更加自信,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随着暑期接近尾声,课堂里的变化让人惊喜。孩子们不仅认识了26个字母,还能用英语进行简单对话。他们还自发成为“环保小卫士”,利用课余时间在村里捡拾垃圾。最后,我给孩子们发放心愿卡,当看到“感谢老师带来的时光和童年的快乐”时,我热泪盈眶,所有的付出在这一刻都得到了回应。

  这场暑期课堂,不仅是知识的补给站,更是孩子们情感的栖息地。这里没有华丽的教学设备,却有着最质朴的初心。我们用陪伴传递温暖,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浸润中找到自信,在情感的滋养中拥抱未来。

  徐晶晶在给小朋友辅导作业。(彝家村村委会供图)

责编:乡村干部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