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捧镇的傣家竹楼里,织机咔嗒作响。返乡青年依应香正将一片孔雀羽纹样绣上非遗傣族锦——这双手,既承接了世代相传的千年技艺,也打开了非遗服饰走向山外的电商大门。29岁她用针线串联起传统与现代,让勐腊傣族服饰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土中焕发新生。
依应香(左一)带领青年向老手艺人学习图样。(勐腊县勐捧镇人民政府供图)
“旁观者”变“守艺人”
依应香与傣族服饰的缘分,自幼便扎下。小时候村里“赶摆”(傣族赶集),她总会穿上母亲亲手缝制的傣装。教她刺绣时,母亲常说:“花纹要顺着布的纹路走,就像傣家人要跟着水的性子活。”这些话,像种子一样落在她心里。
上大学后,学工商管理的依应香有了新的尝试。她开始用手机记录银饰錾刻时的火花、织锦挑花时指尖的灵动,把“奶奶的针脚”这类带着乡土气息的内容发到短视频平台。让她没想到的是,很多人留言说“想要同款”。她这才意识到,布上的凤凰花、白象,不仅是装饰,更是可以让老手艺走出村寨的载体。
“深闺技艺”成“生活潮品”
2019年,依应香带着一箱设计稿回到勐捧镇。她在自家堂屋支起绣绷,带着8名村寨缝纫师成立“傣霓裳”工作室,要让沉睡的老纹样在针线间苏醒。
传统纹样是根,但不能只守着过去。她把菩提叶的轮廓拓印成连衣裙腰线,让孔雀尾羽的弧度化作开衩裙边缘。首支宣传片在村寨里取景,姑娘们穿着改良傣装,背后的孔雀纹一半展翅、一半藏在衣摆褶皱里,格外吸引人。产品上架短短几天,订单如云。
创业路上从不是一帆风顺。资金短缺时,“贷免扶补”政策送来10万元创业资金;不懂品牌运营,镇里推荐她到浙江参加“乡村CEO能力提升示范班”,学习电商运营和品牌管理。回来后,她带着团队开起直播,镜头里,织娘飞针走线的画面成了最好的带货广告。单条服饰文化视频播放量突破300万次,绣着傣家纹样的服饰也漂洋过海远销8国,年销售额超150万元。
“一人闯”到“众人富”
在勐捧镇,一条织锦能牵起多少人的盼头?依应香的答案,写在30余名村寨妇女的工资单上,刻在公益培训课堂的针线里。
工坊里,首席师傅靠着精湛技艺月入3万元,新手学徒也能赚上3000元。她们白天在工坊刺绣,傍晚回家接送孩子、照顾老人,指尖穿梭间,日子有了稳稳的底气。“以前绣花顶多换点油盐钱,现在能供娃上学。”50岁的玉叫婶说出了不少妇女的心声。
依应香没忘了“传帮带”。15期公益培训让60余名村民变身“乡村手艺人”,傣锦挎包、头花配饰等衍生品开发,带动23户村民年均增收17万元。赶摆场上,46个傣霓裳摊位单日销售峰值破10万元,还拉动周边包装、物流产业年产值增长25%。
如今的“傣霓裳”,早已不是一间小工作室:扩建的楼房里,陈列展示、缝纫生产分区明确;1000余名线上代理商组成的团队,让“指尖技艺”真正变成了“指尖经济”。更可喜的是“群雁效应”。作为“青年创业实践基地”,3年间这里走出30余名年轻创客。“看到应香姐把傣装卖到山外,我也想试试。”95后姑娘应坎为如今也开起了自己的小店。
在勐腊的乡间,依应香和她的“傣霓裳”,正让傣族服饰这项非遗走博物馆的展柜,走进日常的烟火气中,从竹楼的针线间延伸,串起一条文化传承与乡村共富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