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山西省长治市沁县定昌镇浓荫蔽日的福村还不算太热。福村党支部书记陈四良蹲在村头排水沟旁,用竹竿仔细挑出一片塑料袋。
3年前,福村污水横流,街角堆满秸秆,池塘漂浮着垃圾,是环境卫生后进村。“以前村里苍蝇比人多,夏天窗户都不敢开。”陈四良翻开手机里的旧照片说。
此情此景,让他坐不住了。村“两委”干部统一了认识,基层治理就从垃圾围村破题。陈四良担任环境整治小组组长,带领村干部检查梳理出20多处卫生死角。
整治刚开始就碰了钉子。村民李大娘的柴火棚搭在巷道中间,挡住了半幅路面。“这棚子用了20年,说拆就拆?”李大娘抄起扫帚拦在门口。
陈四良没急着理论,第二天带着村干部帮她家把柴火搬到后院,又找来工匠重新规划储物空间。3天后,占道的棚子拆了。新修的水泥路上,李大娘主动扫起了落叶。
在河道两岸垃圾清理上,福村采取“分段包干+集中攻坚”策略,将河道按长度划分成责任段,组织党员干部认领并定期巡查清理。
随后,全村开展“河道清洁周”行动,村干部们用自制长柄铁钩、网兜,一一清理河道漂浮物。对公共区域的垃圾堆,则一点点刨开发硬的表面,再用三轮车转运。
陈四良还创造了“扫帚接龙”,即由村干部带头,村民们手持扫帚排成队列,从巷子一头向另一头推进,确保无死角。
村东头的“老顽固”老张从不参与打扫,陈四良就每天清晨带着扫帚出现在他家门口,边扫边唠家常。半个月后,老张不好意思了:“书记,以后俺家这片归我管!”
没有流动红旗,没有物质奖励,福村靠的是干部带头、制度跟上,靠的是人心向善、人心向美,“谁家卫生差,简直抬不起头”。
环境好了,陈四良又有新规划:打造文化墙、铺设柏油马路、安装太阳能路灯.....
赵维超田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