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假期,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高陂镇西陂村的天后宫门坪上,远道而来的游客摩肩擦踵,闽西客家十番音乐队的队员们倾情演绎,优美的旋律引得游客驻足观看,纷纷拍照留念;状元廊桥边,三五成群的游客在美食摊品尝客家美食;不远处的苏维埃广场上,身着校服的学生正静静聆听讲解员讲述红色故事……
王璐(右一)在为中小学生讲述西陂村的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故事。 卢达龙 摄
人群中,村民们看见永定区纪委监委派驻西陂村党总支第一书记王璐和村“两委”干部忙忙碌碌的身影。驻村近一年来,王璐与村“两委”班子一起见证了乡村文化会客厅让红色资源“活”起来、古村肌理“亮”起来、村民腰包“鼓”起来的实效,同时也在谋划村庄下一步的发展。
去年5月,龙岩市实施乡村文化会客厅建设工程,丰富乡村文化产品供给,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充实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王璐和村“两委”班子的努力下,西陂村乡村文化会客厅已经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初到西陂村工作时,王璐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历史的“红”与现代的“绿”完美交融,这里有全国唯一以“苏维埃”命名的村民小组旧址、红色审判机构起源地“闽西秋收暴动”裁判部旧址、苏维埃信用合作社旧址,三大“国宝级”红色地标如星辰般镶嵌在山清水秀、古色古香的美丽乡村之中。
而如今,以村里的“文化心脏”、国家级文保单位西陂天后宫为核心,周边“大夫第”等古民居群、林氏大宗祠、红色交通站旧址等文化地标,被一条精心设计的文化路径串联起来,所有的这些成绩离不开王璐和村“两委”班子一起辛勤耕耘。
今年以来,王璐与村“两委”班子一起,以“红土铸魂”行动为抓手,围绕“乡村文化阵地‘1+N’建设、乡村文化气质提升、乡村文化活动惠民、乡土文化人才培育、乡村文化业态培育”五大行动,从空间、内涵、民生、人才、产业五个维度,将红色文化、状元文化、妈祖文化等特色资源有机整合,打造集教育实践、文化体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西陂村文化会客厅。
“如何以乡村文化会客厅带动产业发展,让村民们都过上好日子,才是我们驻村工作的‘硬仗’。”商讨会上,王璐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包村工作队、村民代表、农户商议产业发展对策。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集思广益,共商良策。
文化的“根”扎得深,产业的“枝”才能长得壮。乡村文化会客厅的建设,激活了红色资源,带动了乡村经济的蓬勃发展。依托乡村文化会客厅,西陂村联合周边村落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建成状元文化主题夜市、亲子乐园。数据显示,该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带动周边200余户农户增收。在王璐和村“两委”的带领下,西陂村以文化为纽带,让文旅融合成为村民增收、村集体增效的重要路径,该村的“文化”正转化为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红利。
在王璐看来,状元集市是最接地气的增收点。40余个统一规划的摊点前,新鲜蔬果不愁卖,小吃摊也很红火,不仅带火了小生意,更撬动西陂村文化会客厅的综合收入,吸引游客数十万人次,一年来可带动餐饮、住宿超500万元。
翻开王璐那厚厚的驻村笔记本,娟秀的字迹密密麻麻地记录了她驻村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如今,村民从当初的“旁观者”变为了积极的“参与者”,乡村文化会客厅不仅让群众的口袋富了,也让群众的脑袋“富”了。
“乡村文化会客厅已成为提升乡村文明素质、提升文化素养、增进文艺熏陶的前沿阵地,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体验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西陂村群众也从‘富起来’到‘乐起来’。”王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