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村民致信本报,只为表扬一位离任七年的村干部
2025-07-04 09:11: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张崇庆来信。

军张坝村村委会。许露露 摄

  不久前,本报编辑部收到了一封特殊的读者来信,写信人是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一位名叫张崇庆的农民,他在信的开头写道——

  我今年80岁,患有严重的冠心病,随时都有死亡的可能。写张士成是我的良心所促,为什么这么优秀的村干部,不为人所知呢?趁我未死之前,我要拿起笔来宣传宣传他。贵报能满足我这个愿望吗?

  方格信纸一共8页,老人用钢笔一笔一画写得满满当当,记录了一位老村干部33年间为村里干的大事小事,字里行间饱蘸深情。

  怀揣这封热烫的信,5月25日,本报记者赶到城固县龙头镇军张坝村,寻访对“这么优秀的村干部”念念不忘的老人,也寻访离任多年还让老百姓念念不忘的那位老村干部。

  经过一夜休整,5月25日一早,记者从县城搭车赶往军张坝村。

  张崇庆早早等在村委会,头发花白、身材瘦削,洗得发白的蓝衣服下隐约是嶙峋的骨节,“我就写封信试试看,没想到你真的赶这么远的路来采访!”他紧紧握着记者的手,神情激动。

  不多时,得到消息的张士成也从地里赶来了。他今年66岁,敦厚、朴实,上身穿着衬衫,裤脚却一直卷到膝盖。

  对于张崇庆写信夸他的事,他事先一无所知,看起来有些拘谨。这次特殊的采访在村委会的办公室进行。写信的人和信的主人公坐在一起回忆往昔,你一句我一句,穿针引线般,把散落在时光深处的记忆碎片编织完整。

  柑橘

  他动员老父和妻子把槽上的10头架子猪和2头牛犊卖掉,凑了4万8千多元,作为困难村民买苗的垫金。3年后,全村坡坡岭岭、沟沟岔岔,2000亩光秃秃的坡地全栽植上柑橘树,户均五亩至七亩。村民尝到了种柑橘树的甜头,陆续又发展了梨树、桃杏树杂果林。一到三、四月,梨、李、桃、杏、橘树争相开花,满坡遍野,由此引来了许多游客。(摘自张崇庆来信)

  张士成的任职故事,就从柑橘开始。

  城固的柑橘栽培有2000多年历史,所产柑橘皮薄汁多、酸甜适中,闻名遐迩。从20世纪90年代起,当地大力扶持农村发展柑橘产业。

  军张坝村四面环山,全村400多户1000多人居住在坡下上千亩的平坝上,村民们种植水稻、小麦、大豆,收入微薄。热血方刚的张士成上任就承诺要带大家过上好日子。村民大会上,张士成说:“要想富,栽果树。我们要响应县委号召,把在坡地栽红苕的旧农业模式拔掉,栽上优质的摇钱树柑橘树。”回忆起当时台下的欢呼声,像张崇庆这样的老一辈村民至今热血沸腾。

  然而,部分困难群众无钱购买橘树苗,张士成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积蓄拿出来借给他们,并多次奔走联系县残联,为50多户特困户争取到价值7万多元的橘树苗。

  借钱给村民买苗,张士成对具体金额没算过账,“谁家缺钱买苗就来借,也没让乡亲们打过借条。”张崇庆走访当年借钱的群众,把每户借钱的金额加起来是4.8万元。第一次听到这个数字,张士成神色一震,半晌道:“我真没往心里去,没想到大家都记得。”

  乡亲们当然记得。3组村民陈光刚当时20多岁,家里6口人,全家年收入不到2000元,日子过得紧巴。他对记者回忆起那个改变命运的晚上:“1998年刚开春的一天,我摸黑去老主任家,开口借5000块钱。我家10多亩坡地,得买2000棵苗,要这个数。”

  5000元在当时不是小数目,陈光刚很忐忑,但张士成一口应下:“明天这会来拿。”第二天,张士成递给他一包鼓鼓的钞票。“5年后第一次挂果,我卖了橘子,才把这钱还上。”靠着这些橘树,陈光刚养大了3个儿女,“谁说老主任不好,我第一个不答应。”

  5组村民王乐家有10多亩橘园,年收入七八万元。王国强有8亩橘园3亩梨园,年收入超过10万元。不少村民开上了小轿车,在县城买了商品房。谈及老主任,他们无不翘起大拇指:“当年要不是他借钱给大伙铺底子买树苗,哪有今天的好光景!”

  水渠

  张士成和一班村干部们把铺盖卷搬到了工地上,吃住在工棚里。两个冬春移动1000多立方土石方,拦河闸坝修建起来了,一条长约2500多米的U型水泥渠也竣工了,河水哗哗地流向5个村民小组千把亩稻田。村民捧着黄澄澄的稻谷粒,笑得合不拢嘴。张士成在家排行老三,村民戏称他“拼命三郎”。(摘自张崇庆来信)

  地处丘陵地带,缺水曾是军张坝村面临的最大问题。全村有500亩旱塬地,曾经由于长期缺水,栽不了水稻,只能种植黄豆和玉米。早年村里在湑惠干渠上建的抽水站,只能灌溉一个村民小组的300亩稻田。如今,记者在这个村子里,随处可见水田里忙着插秧的村民。

  两位老人向记者回忆把缺水旱地变成“江南”的故事。

  1997年,张士成提出从河溪上游修一座拦河闸坝,再挖一条U型渠,引河水灌溉全村水田。修坝、挖渠,是大工程,村民一开始不相信能干成。

  62岁的田小玲是4组村民,参与挖渠的时候才30多岁。谈及那段在工地的日子,她语气激动:“当时村里的党员干部都住在工地上,生病、受伤都不肯下工地,群众的热情也被带动起来,上工积极性非常高。”

  没日没夜地挖了两年,第三年的2月初,土还冻得梆硬,铁锹铲上去像铲在石头上。她记得看到张士成拿着锹挖土方,震得满手是血,劝他包扎一下,休息会儿,“老主任说轻伤不下火线,没几个月就要插秧了,挖渠慢了就赶不上了。”

  水渠终于赶在那年插秧前贯通,当时村里人都涌到水渠边,看河水奔流下来,比过年还开心。“张士成,他真是个无私奉献的人。”田小玲重重地说。

  现在,这条渠仍用清冽的水流滋养着村里的稻田。

  水渠解决了低洼地方的水源,高地怎么办?张士成同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小吉多次向上级争取打井专款,在村北地势高的堡子沟坡上修了一座扬程50米的自来水井,全村人都喝上了自来水。村民们纷纷对记者重复一句话:“选好一个村干部,几代人都享福。”

  张士成有点不好意思:“这是咱该担的担子。乡亲们选咱当干部,就是把心窝子掏给咱了。他们想啥、盼啥,咱就得铆足了劲儿去办,不然咋对得起大伙儿热乎乎投的票?”

  他对群众好,群众也回报以认可:在他的任职生涯中,参选过10多次村委会主任,次次都是高票当选。

  地膜

  以前村民栽种西瓜、菜花等经济作物时不知道用地膜覆盖,张士成率先试用,结果他的地膜西瓜亩收入3500多元,而未覆盖地膜的西瓜收入才几百上千元。其他村民醒悟过来,也覆盖地膜,士成因势利导,让儿子把自家的经验汇编成宣传材料,发给村民学习。(摘自张崇庆来信)

  上午10点半,张小吉接到村民电话,立刻戴上草帽出门,临走前对记者撂下一句话:“你该去西瓜地里看一看,以前我们村民种庄稼不懂科学技术。是老主任教会大家用地膜。”

  出了村委会往右,沿着水泥路走一公里,就到了张小吉说的西瓜地,只见碧绿的叶片底下藏着一个个手掌大小的西瓜,深浅条纹交错,分外可爱。

  西瓜地主人冉明智正在田边忙碌。“你看这瓜,用上地膜、科学施肥,长得多精神,亩产能有上万斤。多亏老主任示范科学种植。”冉明智说。

  没技术的送技术,没地膜的还送地膜。张士成把自己家的地膜送给困难村民用。这种雪中送炭,对他而言并非偶然之举。在33年的村委会主任生涯中,困难村民是他一直牵挂的群体。

  村里的五保户张水庆、张茂娃还在世时,生活困难又有疾病缠身,张士成不但交代村民小组组长多多照顾,自己也经常上门,还从自己的补贴中每月挤出100元给他们。张水庆生病住院,张士成进院照料,接屎倒尿,无微不至。虽然两位老人已过世,可那一幕幕还记在张崇庆脑海里、落在了信纸上。

  进入花甲之龄,张士成从村委会主任的位子上退下来,主动请缨担任村调解主任,化身“和事佬”为村民化解矛盾,“大家日子过得和美,我心里就舒坦。”

  张崇庆补充说:“士成威望高,村民过红白大事、搬迁、做三朝酒、祝寿,都请他当‘总管’。他到时间便带上备好的灶具、碗盘、桌凳前往,总是把村民家的事办得既热闹又节俭。”

  两位老人送记者离村时,一只朱鹮舒展绯红羽翼轻盈掠过水田,手持秧苗的村民仰脸朝我们微笑,定格了这次采访中最诗意的一幕。那一刻,记者跋涉千里的寻访也有了答案:

  因为他用半生心血浇灌脚下的土地,村民们便用信任和拥戴,给了他最温暖的回应。

  记者手记>>>

  从南京到汉中,跨越5个省份,一来一回2600公里。高铁换乘汽车,最后走过一段蜿蜒的山路,我终于来到两位老人面前,亲耳听他们用陕南方言讲述这封信背后的故事,文字里关于橘树、水源、地膜的故事在乡音里鲜活起来。

  返程路上,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这些陈年往事现在听起来依旧感人至深?因为这位老人用了半生,让上任时对村民的承诺,变成了村子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

  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陕南小山村,我看到了基层治理最朴素最珍贵的一面。这个故事或许能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基层干部多沾些泥土味儿,多为大家解决一件烦心事,群众就会多一分信任。最好的干群关系,是彼此心贴着心的枝叶关情。 本报记者 许露露 通讯员 何炳君 视频剪辑 刘琼

责编: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