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的期盼,是我每天的“课题”
2025-10-13 16:08: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安福龙(左)慰问低保户马德林。王东煜 摄

  2023年6月,我挥别高校讲台,奔赴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虎什哈镇西北沟村,接过了“驻村第一书记”的重担。自此,这片人均耕地不足1亩的山村田野,成了我的新“课堂”,而村民们眼中的期盼,则成了我每天钻研的“课题”。

  脱贫摘帽后的西北沟村,仍有不少待解的难题。有限的土地资源难以撑起全村281户人家“致富梦”;村里还有14户脱贫户、3户防返贫监测户、20户低保户、5户五保户,他们的生活保障与发展诉求,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我心头。“如何让贫瘠土地焕发生机?怎样让村民日子更有奔头?”这两个问题反复在脑中盘旋,成了我推进工作的初心坐标与方向指南。

  我首先将突破口放在基层党建上。在我看来,乡村发展必须攥紧党建这个“牛鼻子”,只有牵住它,村里的各项工作才能拧成一股绳、顺着一条道往前跑。过去,村党支部宣讲政策总带着“距离感”,生硬的术语、书面化的表达让村民听得云里雾里,政策红利难以真正触达人心。意识到问题后,我转变了工作思路——把惠民政策“翻译”成村民听得懂的家常话,将“产业扶持”说成“帮咱找挣钱的好路子”,把“防返贫监测”讲成“给咱生活上道安全保险”;同时把宣讲阵地搬出会议室,搬着小板凳坐到村民炕头拉家常,在农家小院里开务实管用的“小院会”。就这样慢慢引导、反复动员,原本有些松散的党员从“旁观者”渐渐变成了“参与者”,村党支部也真正成了凝聚人心的“主心骨”、服务群众的“贴心人”。

  党建凝聚起人心,环境整治工作便有了推进的底气。村容村貌既是村庄的“脸面”,更是村民生活品质的“晴雨表”,可环境整治向来是块“硬骨头”。村民老习惯难改,强推易引发抵触。于是我和村干部决定“慢下来”。我们挨家上门围着庭院转,结合每家的实际需求定制整治规划:帮老人留晒粮地、给年轻人搭种花围栏;用“垃圾分一分,院子美十分”的案例,跟村民算“环境账”“健康账”;还在村边建沤肥点,让路边菜叶、秸秆变肥田“宝贝”。数月后,杂乱巷道变整洁,庭院添了花草,西北沟村颜值提上去,村民精气神也更足了。

  随着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我的工作重心也愈发清晰:保障村民的基本生活,牢牢守住防返贫的底线。为此,我又忙着牵头建立定期走访机制,每个季度都会主动走进监测户、困难户家中,坐在炕头问问过冬的煤够不够用,摸摸药箱看看常用药品有没有断档,再到田间地头看看庄稼的长势如何。村民反映的每一个困难,我都记在本子上,放在心尖上。国庆前,我任职的高校还筹备了价值7万元的110套床上用品用于捐赠,目前相关手续正在积极推进中。

  我始终将村里困难学生的成长问题放在心上。当得知村里的一个孩子因家庭变故面临辍学风险时,我多方奔走,成功联系到天津一对热心夫妇,他们郑重承诺将资助这个孩子从小学直至大学的所有学费和生活费。至此,我心中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要让村民日子“稳得住、能致富”,还得靠产业发展这个“长效引擎”。村里养殖户不少,但大多都有块“心病”:怕牲畜得疫病,一年辛苦全白费。摸清需求后,我4次邀请高校畜牧兽医专家进村,钻进猪圈牛棚手把手教技术:从疫苗接种节点、日常防疫要点,到饲料科学配比、常见病识别防治,把厚厚的技术手册变成了易懂的实操指南。专家指导让养殖户心里有了底,原本不敢扩规模的农户,也渐渐放开了手脚。

  如今的西北沟村产业发展有了更大目标——300亩山枣种植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推进。站在先期种下的50亩山枣苗旁,看着青翠苗木在阳光下舒展枝叶,我满心都是期待,等项目全部建成,不仅能为村民提供50多个家门口的就业岗位,还能让村集体每年增收20多万元。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虎什哈镇西北沟村驻村第一书记 安福龙 口述

  本报记者 车婧 整理

责编:俞玺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