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南麓,颍水北岸,熊山环抱之中,坐落着河南省登封市白坪镇东白坪社区。抗日战争时期,皮定均、徐子荣率领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以此为指挥枢纽,开辟了全国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的豫西抗日根据地。
硝烟散去,传奇不朽。这个秋天,记者走进东白坪社区,追溯那段孤军深入、浴血奋战的岁月,聆听战火中凝结的革命情谊,感受红色热土生生不息的力量。
挺进豫西铸丰碑
走进东白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红色展厅,豫西抗战的峥嵘岁月,在一方电子沙盘上徐徐展开。沙盘上蜿蜒的行军路线,不仅标记着一场场关键战斗,也勾勒出东白坪在豫西抗战全局中的战略支点地位。
登封市红色基因传承人、白坪镇原党政办主任周宏凯介绍,东白坪曾是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司令部驻地、登封抗日县政府驻地,为河南乃至全国决战决胜抗日战争作出了较大贡献。“党中央为何组建这支队伍?队伍又为何选择东白坪落脚?要从1944年4月说起。”
彼时,侵华日军为挽回其在太平洋战场的颓势,意图打通“大陆交通线”,发动大规模的豫湘桂战役。河南境内,国民党部队短短37天丢掉了38座城池,豫西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危机之下,中共中央决定组建河南豫西抗日先遣支队,任命皮定均为司令员、徐子荣为政委,率领1760余人进军河南,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1944年9月,队伍渡过黄河,挺进豫西。与此同时,日寇也派出600多名日伪军尾随而来。
周宏凯的手指沿着行军路线,在沙盘上快速滑动,最终停在标注“登封颖阳镇里洼村”的位置。“支队就是在这里设下埋伏,痛击尾随的日伪军,打响了我军登封抗日史上的第一次战斗。”
“砍尾巴”战斗告捷后,豫西抗日先遣支队来到登封西岭。当时日寇正组织2万多民工修建飞机场,意图打通郑州、洛阳的空中联系,继续把侵略往西延伸。“听俺爹说,工地上很多被打死、饿死的民工,尸体直接喂了狼狗,简直就是人间地狱”,村民梁国军的父亲当时参加地方武装,“父亲忆起当时的惨状连连摆手,不忍细说。”
工地距村庄20多公里,当年中秋节前夕,皮定均指挥先遣支队及地方武装三面合击,一举歼俘日伪军160余人,解救群众2万余人。梁国军对此倒背如流,一是参加过战斗的老父亲生前老念叨,二是这场战斗付出代价小、政治影响大。“被解救的群众成了‘大喇叭’,一夜之间,‘八路军是神兵从天而降’传遍了豫西大地。”
紧接着,皮定均司令在地下党员李纯如、郭渊博的带领下,来到登封箕山、白栗坪一带考察,寻找合适的司令部驻地。“当来到咱东白坪时,皮司令觉得这地处三县交界,山峦起伏、林木茂密,适宜藏兵作战。”周宏凯介绍,豫西抗日先遣支队最终将司令部设在东白坪李如松家的四合院内,将部队人马分散在附近群众家中。
战火淬炼见真心
“经过风雪的严寒而能保持常青的树木,是很珍贵的。同样,经过生与死的斗争锻炼出来的友谊,也就使人永远不会忘记……回到阔别13年的豫西老根据地时,就有这种深切的感受。在那里,我顺便访问了河南登封县的白栗坪,村里的一位李大娘在我过去的斗争生活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段文字出自皮定均之手,原载于《奔流》1960年第9期,文中的白栗坪即今天的东白坪社区。谁是李大娘?她为何让传奇名将念念不忘?东白坪社区党支部委员、红色展厅讲解员李兰芳讲述的李大娘智救皮定均的往事,解开了记者的疑问。
1944年10月21日,登封县日伪顽固分子召开会议,密谋攻打八路军。两天后,皮定均、徐子荣带着警卫连和直属机关回到司令部驻地,只见家家关门闭户,街上行人见了他就躲。“平时皮司令打仗回来,老百姓都是非常热情的,那天的冷清让人警觉。”李兰芳解释。
走到李大娘门前,李大娘神色惊慌地迎上来,满眼痛苦地望着他们,半天才说出“你们要当心,他们要打你们了”。原来,当地土顽武装头子知道群众心向八路军,就逼着各村开了村民大会,定出“联保法”——一家私通八路,几家跟着遭罪……反动派这么一折腾,群众见了八路军,自然不敢说话。
一旁的村民董宝军抢过话头告诉记者,以前他家就在李大娘家对面,父亲多次讲述这段惊险历程,“李大娘赶紧把皮定均引入家中,边烧饭边详细介绍周围的敌情。话音刚落,外面的枪声便响了……”
董宝军稍作停顿,在场几人都屏气凝神,尔后他声音洪亮、语速极快地继续介绍。根据李大娘提供的情报,皮定均招呼徐子荣带着机关、电台人员,登上警卫连控制的小山,把他们隐蔽在山岗左侧的小山沟里,同时派一挺机枪和半个班对付高山上的敌人,其余的部队布置在山岗两侧,迎接西面和南面敌人的进攻……
“没错,皮司令得以脱险,李大娘可是冒了杀身之祸。”战火淬炼的军民情谊,最终定格在那座四合院。李兰芳介绍,1958年,皮定均重返故地寻找李大娘,但李大娘已去世。“他走进李大娘的居屋,徘徊良久,流着眼泪说‘李大娘那颗热爱革命的赤诚之心仿佛就在眼前,犹如一盏明灯,在我心里明亮起来……’”
革命薪火释动能
离开东白坪社区的红色展厅,白坪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刘喜娜引着记者,来到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司令部旧址。这座二进式的四合院面积并不大,目前正在修缮升级当中。
刘喜娜介绍,驻扎在此的一年时间内,豫西先遣支队与日军共发生了白坪突围战、马峪川突围等大大小小37场战役,为豫西抗日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这座山村虽小,却是当时的重要战略节点。”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小山村迎来新的叙事,但以其为中心谋划全局的基调没变。作为豫西革命老区的精神地标,白坪镇始终将红色基因视为最宝贵的振兴资源,让革命薪火释放发展动能。
“在实践路径上,我们以红色研学为引领,联动农耕体验与古村落旅游,形成特色产业链;在保障机制方面,我们设立政企联动的专项基金,广泛动员辖区内企业参与。”刘喜娜介绍,目前“红色基因+农耕文化”研学线路已入选“河南省红领巾寻访基地”,接待研学团队50余批、3600余人次。
在距离东白坪社区11公里的徐庄镇孙桥村,保存着八路军河南军区司令部旧址。登封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同志介绍,1944年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奔赴登封后,次年2月,王树声、戴季英率部队与先遣支队胜利会师,随后河南区党委机关和河南军区司令部驻扎于此。
除了保存完整的四合院旧址,周边还留存有八路军抗日后方医院、抗日军政干校等遗址,既与纪念馆主体组成完整的红色文化展示区,也与东白坪社区相关红色遗址互为补充,共同构成登封抗战历史的完整叙事。
“抗战时互相配合打胜仗,新时代也要携手讲好红色故事。”登封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同志介绍,登封从全域范围内串点成线,持续擦亮“豫西红都”的红色招牌,赋能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