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茶”还是“改茶”?不能“差不多就行”
2025-08-04 08:52: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侯自杰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2023年9月,我来到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黔灵镇改茶村,担任党总支书记助理,开启了蹲苗之旅。

今年4月,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漆丽指着村委会门前的闲置房屋对我说:“小侯,我们想布置村级文化展陈,改茶村的乡土文化编纂,你得扛起来。”那时我还没意识到,写乡土文化不只是记录,更是坚持群众路线的实践。

刚上手时,我差点在“故纸堆”里栽了跟头。村里没有系统的文化资料留存,档案室里只有些零星的资料,弄清“改茶”地名的由来并不容易。问了几位老村民,都说早年叫“摆茶”,是马帮歇脚喝茶的地方。可翻遍村里仅有的资料,“摆茶”的影子都没找着。要是图省事,照着村民口述写进去也能交差,但我认为收集编撰村庄文化这活儿不能“差不多就行”。

我揣着笔记本,一头扎进了城区的图书馆和档案馆。在市档案馆的角落里,《贵阳府志》的旧书页上终于找到线索:“解茶寨,在城南十里……居民四十余户”。“解”在方言里读“改”,这不就是“改茶”的由来么?原来,老村民说的“摆茶”是生活记忆,志书记的“解茶”是历史印记,两者串起来才是有根有底的村名。

接着,我开始走访农户。午休时在巷道里和晒太阳的老人唠嗑,傍晚去后坝农民工市场和等活的大哥闲聊,把村民的口述一点点记下来。72岁的田大爷说“以前挑菜进城,一人一天两担200斤”,这话在档案室的工作日记里得到印证。翻开20世纪90年代村办企业手绘规划图,上面的字迹虽模糊,却能看到老一辈艰苦奋斗影子。这些带着烟火气的细节,比任何华丽的文字都有力量。

从山海般文字中无数次抬头,让我领悟到“历史从不断代”的涵义。现在村里做非遗豆染、办杨梅汁加工厂的闯劲,和20世纪90年代村办企业发展时期村民摸着石头过河的劲头,一脉相承。整理集体经济资料,现在搞“1+1”发展方式混合所有制公司,和1990年村办企业的老台账上记载的村民入股时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思路竟也能对得上。村里前辈敢闯敢试,我们后来者理应沿着他们的脚印走得更远、站在他们肩上看的更高。

改茶村文化展陈的初稿我即将完成,我相信再过几年,还会有更美好的续篇。

侯自杰(右)走访村民。(云岩区委组织部供图)

责编:乡村干部报编辑